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教育   56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在民族国家建设的意识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要致力于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研究以文化认同理论、文化三层次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对民族国家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原则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原则是强化国家认同。基本原则体现为:在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实践领域应坚持包容性原则、社会关系领域应坚持平等性原则、意识观念领域应坚持统一性原则。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基本原则下的十一项具体原则,并通过计算各级指标的指标权重集合,最终构建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体系的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三角函数最值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这一内容的理解将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三角知识,沟通三角、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培养思维能力大有神益.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环节和教改措施,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4.
很多时刻老师和学生都只为了追求分数,追求成绩,简单而粗暴地把数学分离成了“数”和“学”:这里的“数”是指教学双方只是把数学简单的停留在一些数和形上;“学”则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分数,一切以成绩为目的的盲目学习.殊不知,学习数学,数与学二者之间不能单独分开而存在,不能只要求体现在成绩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运用上,知其所以然,必知其所以用,这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数学;你认为最令你头痛的学科也是数学;令你最讨厌的学科答案还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总结下来一点那就是解题难,因为数学学习的成果还是要体现在测试上,数学由于对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显得不入其门,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明明觉得懂了,可是解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都表明课程设计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课题。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外语专业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及缺陷,指出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要在全面社会调查基础上展开,建立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中,完善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为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作用以及当前辅导员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能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对此,我立足于课本,从每一节课出发,巧妙设置疑问,巧用多种记忆方法,运用文学语言艺术,联系实际,加强应用等,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描述了一个苦弱个体的悲剧命运,孔乙己被无情地嘲弄、凌辱,最终惨死,他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不仅有社会的原因,更是他自己自我沉醉、甘于受辱、面对嘲弄无动于衷的不争气所致.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对孔乙己说的,更是对当时社会无数麻木不仁的劳苦大众说的.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是否能办好与企业有无紧密参与合作有关系.要增强企业的参与度,必须分析参与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利弊,澳大利亚是职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该国的企业与教育系统的合作堪称模范.本文将对澳大利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与障碍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为我国的工学结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