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周锦国 《大理文化》2010,(10):103-112
一大理"赵氏诗人之家"是清代中后期太和县(今大理)以赵廷玉为主形成的白族诗人家庭。赵廷玉和周馥夫妻俩是诗人、和赵廷枢是兄弟诗人、和长子赵懿、三子杨载彤是父子诗人、和祖父  相似文献   
12.
诗话是记录诗人创作、生活经历的随笔性文字,历史悠久。清代中叶,在大理白族地区出现了第一部诗话《荫椿书屋诗话》,为弥渡诗人师范所写。该诗话展现了清代中叶云南诗坛,特别是大理诗坛诗歌创作的繁盛景象。通过对该诗话写作时间及版本的介绍,对诗话内容的归纳分析,指出该诗话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详细统计和分析了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中所使用的500多处比喻,运用语境理论,指出其中有80多个比喻的使用是不恰当的。通过对部分典型比喻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不恰当的具体表现是比喻的俗化、雅化和泛化倾向,阐明了这些比喻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进一步剖析了比喻俗化、雅化和泛化的深层原因;钱钟书先生的类化意识。从而消解了笼罩在《围城》比喻上的神秘面纱,还《围城》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比喻辞格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那么它的生成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人类的联想思维机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无限丰富特征、人类寻求语言的新异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等几个方面阐述比喻的生成机制。从而指出人们可以创造出无限多的与众不同的新异的比喻,比喻不会枯竭,它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口语语料调查和文献语料参证两个方面说明"可以"的否定形式"不可以"已经为人们广泛使用,说明"不可以"是可以的."不可以"与"可以"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否定--肯定的对应形式,而不是一个只有肯定而无否定的不完整的语法结构形式,这符合语法结构的对应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谈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的一种重叠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料调查入手,指出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有部分形容词)中一种新的重叠形式:地一V一V式,推断其形成时期大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进一步描写和分析了一V一V式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指出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突出的描写性特征,并说明了这种特征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替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层次分析、句式变换、古代汉语语法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指出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含有“给予”义和“称说”义的动词,而有“获取”义的动词是不能带双宾语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野草》中转折连词"然而"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名作《野草》中,转折连词“然而”多次出现。通过计量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它们的修辞功能,可总结出其具有四个方面的表达意义。这些转折连词的使用充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复杂的心路历程,也赋予了“然而”以不同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口语语料调查和文献语料参证两个方面说明“可以”的否定形式“不可以”已经为人们广泛使用,说明“不可以”是可以的。“不可以”与“可以”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否定——肯定的对应形式,而不是一个只有肯定而无否定的不完整的语法结构形式,这符合语法结构的对应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汉语的“一V”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代汉语的四种“一V”动词结构进行了讨论,并主要分析了第一种类型的使用频率,范围,“一”和动词的结合程度,“一V”短语为何是粘着短语,“一V”短语作句子成分,“一V”短语作谓语构成的句子在复句中作分句的关系,以及在这一短语中“一”和动词的语义、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