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小语第三册“基础训练9”看图说话教案江苏岳静梅教学要求:1.能按一定的顺序仔细看图,了解几幅图之间的关系,能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个故事。2.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把话说得正确、完整、连贯。3.使学生知道熊猫最爱吃竹叶和竹笋的生活习性,并...  相似文献   
22.
岳静 《小读者》2012,(10):65-65
包的样式大致分为单肩、双肩、斜挎和手拎包,专家提醒,从省力和健康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是双肩包,其次是斜挎包、单肩包,最不好的是手拎包或把包挂在前臂上。  相似文献   
23.
岳静 《黑龙江档案》2014,(2):165-165
正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电子文件已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由于电子档案自身的特点,目前电子档案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对档案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依靠科技和管理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一、电子档案的特点(一)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由于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电子档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  相似文献   
24.
张家川位于陕甘边界的关山脚下,受地缘、区位交通和人口迁徙等因素影响,现主要使用关中西府方言.以该地方言为语料,通过查阅《说文》 《玉篇》 《方言》 《广雅》 《集韵》 《字汇》等文献,考证关中西府方言中的古语词八条.通过古今对比和联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汉语的认识,修正一些误读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25.
对人性的探讨几乎是一切思想家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的梁启超,也不能超越这一规律,他的政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人性观。站在近代中西思想交汇的当口,梁启超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认识的独特人性观。梁启超人性观的本质是"利己",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是由"求智"与"保守"、"独立"与"合群""、理智"与"情感"等三对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梁启超的人性观,特别是基于人性观提出的人生观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6.
"经验"是杜威教育哲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杜威的经验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历史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持久的对立,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视角.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十章中,杜威详细阐述了经验与理性概念的发展始末,并提出新的哲学观以消解两者的对峙.在探究杜威的经验哲学基础上,将其经验观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反思当前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改善提供适当参考.  相似文献   
27.
以劣构问题的设计解决进而促进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为目的展开分析,通过分析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建构基于劣构问题解决的应用意识培养模式.模式步骤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阐明问题限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解决空间;组内探讨分析,形成解决方法;点明劣构因子,总结反思评价.  相似文献   
28.
徐则臣的小说主要表现为对当下生活在北京的"边缘人"灵魂的解剖与揭示,他以一种非常现代与真实的笔触,呈现了一种北京与故乡的双重变奏。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转折中,他试图让迷失在城市中的人们找回自我。  相似文献   
29.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断升温,有的基本上是节节课都使用,特别是公开课、汇报课的使用更加频繁。但是,无节制、无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最后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历史课堂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多媒体课件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就像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的灌输,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掌握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30.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