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崔景辉 《教师》2013,(35):65-65
数学是一门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痛的一门学科,特别是职业高中的数学难度比较大,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它包括高中数学的大多数抽象性的各种概念,内容比较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提高职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男子短跑运动员上下肢关节力矩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科学评价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发展水平,寻找适应短跑运动要求的合理的各关节肌肉力矩比率,科学地制定统一量化的专项力量评价指标,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男子儿童、少年、少体校运动员和青年运动员的髋、膝、肩关节肌力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各组髋、膝、肩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随测试角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屈伸肌的峰力矩比值则随测试角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各组左、右膝关节的伸肌快速力与绝对力量的比值均值小于屈肌,特别是运动员和少体校组差异明显;各组左、右髋关节的伸肌快速力与绝对力比值均大于屈肌;以髋关节为基准求出各髋、膝、肩关节在60°/s时相对峰力矩的比值,运动员与儿童组相比膝关节平均比值增幅较大,而肩关节同比增幅较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互联网+”视域下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中小学武术教学困境以及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新路径进行总结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应坚定武术文化自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搭建武术教学资源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加强中小学武术师资力量,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革新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实现互动性教学。  相似文献   
14.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搬脚朝天蹬直立平衡动作的下肢肌 肉用力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所测五名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六部位肌肉(胫骨前肌、臀中肌、臀大肌 、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的放电大小顺序和先后顺序相似,即胫骨前肌最先放电且放电量最大、其 次是臀中肌和臀大肌几乎同时放电,而后依次是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员 的运动级别越高,其各部位肌肉的总积分肌电值却越低。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股直肌、股二头肌 、胫骨前肌、臀中肌上的均方根振幅(RMS)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二级运动员相比,武英 级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肌肉间的配合更协调,总体更省力。  相似文献   
15.
踺子转体180°前手翻前空翻类动作是跳马项目近几年开发的一类高难度动作,从当前发展情况看,此类动作发展的潜力很大,已经成为新的潮流动作。我国女子优秀跳马运动员程菲能较好完成踺子转体180°前手翻转体180°直体前空翻的高难前沿动作,研究她完成此动作的运动学规律及主要技术特点,旨在为其今后发展此类动作的更高难度提供运动学参数,同时对有条件发展此类动作的运动员也具有理论和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消费动机具有专业倾向性;体育专业学生的消费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消费结构比较合理,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损伤情况较为严重;损伤部位集中在膝部、腰部和踝部;运动损伤的性质以慢性为主;二级以上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高发率的时间为五、六、七月份;时期为专项技术训练中及比赛前期。  相似文献   
18.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8名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2种力量训练实验.结果显示:纵向配对检验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屈肌功率上较实验前都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实验后和实验前屈、伸肌峰矩和屈、伸肌功率的差值进行横向比较,即对增加程度进行比较显示,实验组在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功率上实验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在屈肌功率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但从数值上比较,实验组增长幅度要好于对照组.平衡能力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儿童静态平衡能力量化评分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儿童静态平衡能力的量化评价指标。建立量化评分标准,为技能主导类难度项群静态平衡能力的选材提供量化评价依据。使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生产的平衡测力台、计算机及配套软件。对140位8岁男生进行36项指标的测试。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后,归结出评价静态平衡能力的7个因子,确立了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结构。在运用单项指标评分公式和评分结构得出所有被测试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综合得分后,建立了5个等级的8岁男童静态平衡能力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运用ANOVA和Nonparametric Test法,得出6~8岁儿童的平衡能力在性别、年龄上存在差异.其中男童6岁、7岁分别与8岁之间的差异比6岁、7岁之间的差异要大;女童的情况与男童相似,但差异没男童明显.总体讲,6~8岁儿童的静态平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强.运用Correlations分析,得出身高、体重与平衡能力之间中度相关.运用Factor Analysis法.分别建立了6岁、7岁、8岁男童和6岁、7岁、8岁女童的静态平衡能力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