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程自顺老师在本刊2009年第10期发表的《数学解题阅读一例》一文中,对一本数学教辅书(学生版)里的一道三角函数式求值题及其解题思路进行了宏观把握,深入分析其解题过程,还揭示了其中的思维回路,最后又给出三种较为简单的新解法.  相似文献   
52.
众所周知,计算二重积分的主要方法是将其变化为两个累次积分。因而,在某些时候就产生了因积分次序的不同选择,致使计算的难易程度不同。更极端的例子是,有一类累次积分如果选择次序不当、会产生积不出来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  相似文献   
53.
《数学分析》课是师专数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所用的课时居各门课之首。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对其它后继课的教学以至德育教育都有重要作用。应该说,这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不能让它荒芜,更不能自动放弃。 在《数学分析》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自然科学(当然也包括数  相似文献   
54.
文 [1 ]向读者介绍了引入增元思想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问题 ,作者认为“注意应用增元思想 ,往往能起到化难为易 ,出奇制胜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该文共有 3部分 ,第一部分便是用两个例题的解法来说明“巧配对 ,化难为易”的主旨 .现摘录于下 :  相似文献   
55.
几个涉及指数函数的不等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道数学竞赛题 ,是证明2 31998 12 31999 1 >2 31999 12 32 0 0 0 1 ,证法很多 ,用行列式颇简单 ,且可推广 .推广 1 设a ,b >o ,a≠ 1 ,a≠b ,则对任何x ,y∈R有Δ1=ax by ax 1 by 1ax 1 by 1ax 2 by 2 >0 .分成四个行列式之和 ,其  相似文献   
56.
用4进4置换探讨全部4阶幻方间的4种内在联系,兼及5阶幻方类似关系.在探讨过程中,引进两种变换,即递进变换和4进4变换,并据此对全部880个4阶幻方进行新的探讨,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余弦定理有多种证明方法,统编教材采用的是通过“坐标”的证明方法。这里,再介绍另外两种证法。一、用勾股定理证明在ΔABC中,作BQ⊥AC,在直角ΔAB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C~2=AQ~2 QB~2∵ AQ=b-acosC  相似文献   
58.
《云南教育》一九八○年第七期登载了宋大荣同志《多题一解漫谈》一文,看后感到其中例5求函数的极值一题解法不够严密,答案也不尽正确。原题及解法是这样的:例5.求实函数 y=x ((1-x~2)~(1/2))的极  相似文献   
59.
题目 若cosα -cosβ =12 ,①sinα -sinβ=- 13,②求 sin(α β) .赵春祥老师在文 [1]中介绍了一种学生的解法和他的两个启示 ,所介绍的学生解法是先由①2 ②2 求得cosα(α - β) =5 972 ,再由①2 -②2 得到cos(α β) [2cos(α - β) - 2 ]=  相似文献   
60.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最后一步是要求学生检验:①所得的解是不是方程的解;②所得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将不符合题意的结果舍去。这就产生了一个似乎是矛盾的问题:既然方程是在弄清题意之下布列的,如果解方程又无错误,为什么会产生与实际意义不符合的结果呢? 例如,甲每天制造零件3个,乙每天制造零件4个,现在已知甲已造6个,乙已造10个,问几天以后两人所做的零件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