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对有关自我接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介绍了自我接纳的概念、与之相关的研究、测量方法,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被试的选择、测量工具的编制和研究范围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2.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固有内涵,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创造性人格不仅具有一般特征,还存在个体差异。科学家和艺术家具有不同的创造性人格特质,艺术家对情绪更敏感、更反叛、更女性化,而科学家则更有责任感和更专断。以往关于科学家和艺术家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3.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现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职业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青年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方式,关系到青年的社会化进程和人生观的确立,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研究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了解青年的价值取向,把握青年社会特征的主要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八十年代职业价值观研究简要回顾西方理论界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成为热门课题。我国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步要晚得…  相似文献   
34.
大学生疏离感和价值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译订价值观量表分为五个因素,分别为物质名利取向、个人幸福取向、自然保护取向、社会发展取向、人际和谐取向,与原价值观量表的维度基本一致。自我分离感高群者更重要礼物物质名利取向的价值观,无能为力感高群者更不重视物质名利取向的侩同,疏离感与个人幸福取向、社会发展取向、自然保护取向以及人际和谐取向的价值观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t检验发现,疏离感高群与低群个人幸福取向、自然保护取向、社会发展取向、人际和谐取向  相似文献   
35.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西双版纳勐腊县主体少数民族的消费价值观。结果显示:(1)消费价值观问卷包含炫耀性、勤俭性和享受性三个维度,符合理论构想,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当地主体少数民族傣族哈尼族消费时存在严重的炫耀性、享受性和浪费性;(3)消费价值观三个维度在不同族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上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享受性在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族类和性别在勤俭性上出现了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6.
罗佳  张进辅 《职业圈》2008,(5):152-153
文章对近年来主观职业障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澄清了主观职业障碍的概念。概括了主观职业障碍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总结了用于主观职业障碍研究的测量工具,以方便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
文章对近年来主观职业障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澄清了主观职业障碍的概念,概括了主观职业障碍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总结了用于主观职业障碍研究的测量工具.以方便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38.
罗佳  张进辅 《职业圈》2008,(4):152-153
文章对近年来主观职业障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澄清了主观职业障碍的概念。概括了主观职业障碍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总结了用于主观职业障碍研究的测量工具,以方便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39.
Calling成为近年来西方职业心理学关注的新焦点.Calling概念起源于新教改革,经历了从宗教性到世俗性的转变过程.对calling的中文翻译为“使命”,使命在中国的概念演化过程与calling相似,内涵相近,但也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使命为职业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它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生活满意度和人生意义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国内相关研究可从概念界定方面入手,进一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考察使命感的作用,并可将职业使命感与一般使命感分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0.
美育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审美价值观.可是在美育研究已很深入的今天,对审美价值观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审美价值观的研究,思辨的多,实证的少,这与美学研究的大方向相违背;(2)对审美价值观的实证研究,部分研究多,系统研究少。(3)在对象方面,多局限于大学生,对初、高中学生研究则较少。鉴于此.我们用自拟问卷对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