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张金运 《文教资料》2013,(2):167-168
科学本质作为当下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对本原性问题的关注。本文结合我国具体科学本质教学的具体情况,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含义分析了科学本质教学的现状,进而从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加强科学教育的学科地位、营造科学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破解现实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创造性工作是课程改革能否在教学实践层面落实的关键,而教师的课程理解力正是制约教师课程理解的前提因素。尊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自觉、构建课程共同体等方面努力是促进教师课程理解力生成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充分理解科学本质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这一理念已经明确反映在各国的课程文件中。一个哲学意味很浓的术语何以成为科学教育关注的问题呢?科学教育学中探讨的本质与哲学中探讨的本质到底又有怎样的不同呢?这  相似文献   
14.
张金运 《科学课》2008,(5):19-19
2008年3月20日~22日,由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承办的"科学本质与科学教育"高级研修班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了解国际科学本质研究状况历来被大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文化政治工作者是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具有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这一角色定位延续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化中的历史使命,又体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文化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表征了乡村教师的复合主体身份,有利于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视角,促进学生的根性发展,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创新.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注重乡土课程知识的开发,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文化政治工作者的核心要义.理解文化政治工作者这一时代角色,有助于超越乡村教师的专业工作者的角色,为推动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在教育变革的时代中,教师培训被看作是实现课程理解的重要路径。而"被培训"往往是基于行政命令的无奈之举,无助于改革的推行。本文通过强化合作性研究来实现教师培训的转向,努力提升培训的研究品性,进而构建求真的变革性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充分理解科学本质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科学本质作为一种对科学问题的本原性思考,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由于大学生科学本质观存在的科学主义等取向,本文提出通过提高大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开展HPS教育、营造校园科学文化来达成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课程理解是指乡村教师通过与课程文本的对话,建构整体性课程主张的过程。深化乡村教师课程理解,有助于乡村教师省察课程经验,吸纳乡土知识,传承乡土文化,增强乡村学校变革的文化信心。在现代性的扩张下,竞争文化的加剧,乡村教师角色外溢日渐突出,乡村教师课程理解出现了表层化、碎片化、同质化的困境。深化乡村教师课程理解,需要尊重乡村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厘清教师的职业边界;直面乡村学校的课程实践,注重叙事反思;营造乡村教师课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专业对话。  相似文献   
20.
张金运 《林区教学》2023,(1):108-1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