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从提出到现在的十年里,广受关注,因此也丰富了语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内容。但是,观照实际中学语文教学,还是有值得商榷和改进的方面,比如对教师和学生过高的要求、对教学实际理想化的估计等问题都值得去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教师育人能力的研判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议题,《学记》中蕴含丰富的教师育人能力表达,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可为当今教师育人能力及其培育提供经验与启示.《学记》中体现了教师的四种主要育人能力:深谙教学之兴废而准确掌握教学规律的能力,体悟至学之难易而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能力,长善救失以深刻洞悉学生心理的能力和善教善学以灵活运用教学艺术的能力.培育这四种能力需要注重"相观而善"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育,加强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深度理解和对教育时机的科学把握,淬炼教师教学育人的奉献精神和心系学生的仁爱之心,唤起教师在"教学相长"的实践过程中提炼经验和凝结智慧,最终促进教师以更优的能力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课程发展,课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危"与"机"并存.检视技术与课程相遇的历程,发现技术在不断"受宠"中被崇拜,而课程在渐趋"失宠"中式微.时至今日,技术的傲慢之势显露无遗,课程的偏见之为悄然发力,技术之傲慢与课程之偏见正在迸行深层博弈.为此,从技术本身的科学性、作用的实效性和结果的可解释性研判技术之"技"的内在尺度,从技术使用的内在一致性、伦理规范性和价值发展性解析技术之"术"的外在尺度,厘清技术何以影响课程的机理,迸而基于"技"与"术"的和谐共振使课程中的技术归位.同时,着眼课程的事实、价值和方法问题,迸行课程之"课"的本体追问,聚焦课程运作全过程中技术的角色与功能,求解课程之"程"的发展诉求,迸而在课程育人旨趣的重申中促成技术时代的课程自觉.如此,在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共生中,促成技术时代技术的铅华洗净和课程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4.
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实践都应重视的永恒话题,也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在诉求.诚信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渗透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小学中段为例,基于"人与他人"的分析视角展开探究,其渗透内容集中表现为"真诚待人"与"契约精神";呈现形式为过程体验与结果呈现相融合,栏目多样性与内容指向性相协调;话语表达以对话与叙事和启发式提问为特征.准确把握诚信教育内容的渗透及其特点是深入理解统编《道德与法治》编者意图的重要支点,也是以此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课程领域的新术语,至今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活化课程管理体制,为了创建学校特色,但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面向学生和为了学生的开发才是其应然的宗旨。"[1]学前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即"园本课程开  相似文献   
16.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教师整体质量提升和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是关乎教育事业和教师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双赢良策。从理论层面来讲,教师流动应该是教育现实和教师夙愿"你情我愿"基础上的"珠联璧合";但就实践层面来看,教师流动在教育需要和教师意愿上呈现出  相似文献   
17.
“非指示性”教学从提出到现在的十余年里广受关注,其本身也经历了从教学模式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或者理念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表面看是其本身的缺陷,实则是教学改革过程中本土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必然困境。如何正确面对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将是教学改革本土化的现实命题,也是本土化教学持久存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有效是人们对于教学持续不断的追求,也是教学自身臻善的目标。历经三十多年,我国的有效教学已经取得一些丰硕的成果,然而在认识和实践层面依然存在着一些盲点和误区。从主体、准备、关注和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有效教学的内蕴,一方面可以对误区的矫正提供某种思路,另一方面也能在更多更广层面和领域内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有助于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如何有效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一项颇受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双减”政策作为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一记重拳,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讨论。诚然,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准确理解政策意图,而且要理性反思政策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通过调研和理性检讨,从政策评估的视角来看,“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可能面临负担转移、职业倦怠、质量盲区、实质性不公平、资源不足和社会支持弱化等挑战,这会削弱“双减”政策本身的实施成效。为此,应进一步优化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强化政府治理的权责关系,明晰社会治理的引导作用,突出学校内部治理的主动作为,提升系统治理的协作效能和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