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徐山 《天中学刊》2003,18(3):60-60
《周易》“鼎”卦初爻爻辞为:“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王弼注:“凡阳为实而阴为虚。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覆鼎也,鼎覆则趾倒矣。否,谓不善之物也。取妾以为室主,亦颠趾之义也。处鼎之初,将在纳新,施鼎以出秽,得妾以为子,故无咎也。”孔颖达疏:“妾者,侧媵,非正室也。施之于人,正室虽亡,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则母以子贵,以之继室,则得无咎,故曰‘得妾以其子,无咎’也。”朱熹《周易本义》:“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也,因其颠而出之,则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82.
文章对状语形容词句式的源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应分清状语形容词句式的源句的两种不同类型:主语的定语形容词句式或宾语的定语形容词句式.  相似文献   
83.
本文考辨了《潜夫论》五条词语 ,指出汪继培笺和彭铎校正中因不审文义或不明词义而出现的对异文取舍不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4)指出汪笺、彭校中的非误字问题,而原文不误却训以误字的原因为不明原文之义,或不明文字、词义的演变。尽管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抄写、排版等疏忽确实存在误字现象,但在具体使用误字手段训释时仍需持慎重的态度。现举“治之危渐”条:《务本》:“故明君莅国,必崇本抑末,以遏乱  相似文献   
85.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86.
释“希”     
在综合考察了“希”的字形义 ,“希”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以及“希”的同源词情况以后 ,认为“希”的本义当为“织得稀疏的布”  相似文献   
87.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88.
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小组学习存在很多问题,合作学习常常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没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9.
释"告"     
本分析了“告”字的甲骨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90.
考证“吾与尔靡之”中“靡”的确切含义应为“耗损”,指出以前解释的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