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萧璋先生(1909-2001),字仲珪,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1948年应陈垣校长聘请为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代理系主任,从1959年起长期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教授、系主任.  相似文献   
22.
西周穆王时器《癎甗》铭文中有"夗事"一词,其意犹"转事",多指派属下往上级贵族处服务或任职。这是和谐上下级贵族关系的一种办法,也是虔诚致敬于上级贵族的表示。大概同一时期的《长盉》铭文虽然没有出现"夗事"一词,但其内容与"夗事"一致,也反映了西周时期荐臣的情况。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荐臣之事,实开春秋战国时期"荐贤"潮流的先河。  相似文献   
23.
甲骨文"■"原先多以为是"伐"字省体,细绎相关卜辞,可以看出它和伐存在着较大区别。甲骨文"■"应当是"干"字初文,本指人体之躯干。在卜辞里,"干"多指属于某一氏族的下级武士。周代彝铭则多借倒"干"形的"屰"为干,因其有迎击之义,故而"毌"、"盾",亦被释为"干",但并非"干"字。甲骨文"岸"是"干"的滋乳字。"岸"字之释可以妥贴地释读相关卜辞材料。  相似文献   
24.
简本《礼记·缁衣》"轻绝贫贱"章所提出的"好仁",今本《礼记·缁衣》变为"好贤"。这是社会观念变迁的一个表现。此章所引诗句中的"朋友"之意亦有概念的变化。西周时期的"朋友"指同族兄弟,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变为同志、同师者之称。"轻绝贫贱"章引诗虽然用了同一句诗,但此"朋友"非彼"朋友",在引诗者的心目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此章所引《诗》句对于研究《诗经·大雅·既醉》篇的主旨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
《诗经》有三篇《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郑风》和《唐风》。上博简《诗论》提到的《汤(扬)之水》究属何篇,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从诗旨上看,简文所指者当属《郑风》。由诸篇《扬之水》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兴”与“比”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26.
先秦时期的游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卫敏  晁福林 《寻根》2003,(4):21-25
先秦时期的游侠,是一个有鲜明特征的社会群体。他们重然诺轻生死而扶危济困、快意恩仇而仗义助人,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为国为民而出生入死,其可贵精神品质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7.
<正>问题的提出所谓殷都屡迁,主要指早商时期的殷都迁徙。早商时期指的是汤至盘庚这一历史时期。在汤以前的先商时期,殷都虽屡次迁徙,但基本上属于部落的流移,还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都邑迁徙。而盘庚以后的晚商时期则一直都于殷不再迁徙。史载早商时期的都邑迁徙情况是:成汤都毫;仲丁都嚣;河亶甲都相;祖乙都邢;南庚都奄;盘庚都殷。从成汤至盘庚共  相似文献   
28.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9.
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中第一单元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其时间跨度长,信息量大.教学中需要抓住大问题,而族的长期存在,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色.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土地制度、多元一体格局、王官之学、王权和礼等一系列问题都和族关系密切.历史教学可从宏观处着眼,凸显先秦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30.
关于<关雎>的主旨,汉宋儒者多持颂扬"后妃之德"说,近代以来学者多持男女情爱说.<论语>载孔子论<关雎>则强调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于"哀而不伤"的含意,人们一直不得确解.上博简<诗论>有关于<关雎>诗的较多的评析,对于我们理解是诗主旨颇有启发.它以"色"、"礼"、情感之说论析<关雎>,远较传、笺和宋儒的"后妃之德"说更接近<关雎>一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