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台湾10年教改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10年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九年一贯制”造成混乱、“一纲多本”带来诸多问题、“多元入学”加重了学生负担、“广设大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等。造成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台独”思想及其引发的争议是戕害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斗争侵入教育是教改失败的主要原因;“外行领导内行”对教改失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冒进行为严重影响了教改措施的深入实施。因此,台湾教育改革应回归专业领导,消除政治对教育的干扰,因地制宜,不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22.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反儒家伦理之道,是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二、主体才性之奇,强调诗歌应展现出文采之奇秀与语言之简练,是对道家自然观的阐发。为了获取“真诗精神”,他们认为需要用“养气”的方式涵养主体“性情”,进而通过虚静内心和饱读诗书的路径加以修炼。“养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主体之“性情”与古人相合,德性与才性相融并呈现出“厚”的状态,便构成了“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23.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这是贵州发挥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民族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所衍生的一个概念,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保护的难点和创新方面的问题,反思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提升要靠加强民族文化保障力、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拓展民族文化吸纳力、提升各项政策导向力以及重视民族文化生产力等现实和理论想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4.
在分析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具体途径。与此同时,还深入分析了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的误区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5.
近代私立大学校长的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私立大学校长非常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强国”、“强种”的基础。与此同时,近代私立大学校长非常重视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努力推动着中国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出要注意以下问题:重视德智体三育并进,尤其要重视体德的培养;体育与卫生要紧密结合;重视合作能力和团体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6.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在新形势下,我党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多掌握一点唯物辩证法,少一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实施干部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各级党校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切实重视并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  相似文献   
27.
教育文化是一种文化教育化和教育文化化交织下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行为理念.教育文化需要一门具体的理论学科指导,这门学科必然是教育文化理念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文化学是教育文化研究必然的走向,其学科本体和研究对象正随着教育文化实践研究逐渐明晰.  相似文献   
28.
廖燕是清初一位有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情感真率。其反映现实内容的诗歌,真实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以及对清初社会现实的冷静思考。文章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考察,力求对其思想、人格精神和人生态度有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而且,与城市相比,农村义务教育一直处在不平等的劣势地位。为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重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30.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