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以红河流域甘庄和红河华侨农场的印尼和越南归侨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描述红河流域归国华侨特殊群体从故乡到他乡、他乡到故乡、故乡到他乡的特殊发展史,进而探寻其发展史背后的理论逻辑,为红河流域归国华侨特殊群体书写一部群体民族志。  相似文献   
22.
聂耳文化内容丰富,聂耳精神内涵深刻,聂耳文化品牌打造初具规模、意义重大。在对聂耳文化品牌的打造背景和打造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聂耳文化品牌打造现状及进一步打造措施进行探讨,从文化品牌的打造视角审视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3.
现代休闲理念认为,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传统纳西族村落道生村的休闲文化为考察对象,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当地民族的休闲方式,分析纳西族休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人们对此变迁的态度,最后试图建构一条当地少数民族休闲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24.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但二者在对公正和至善的社会追求上却存在诸多的差别。从伦理学的视角入手,探讨他们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目标及影响上的不同,进而可加深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5.
中国式现代化纾解了西方资本主义逻辑架构下的现代化发展困囿,打破了现代化趋同于西方化的逻辑悖论,展现出了异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实践意指和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实践中形塑而成,为人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集真理性、实践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彰显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6.
海外华侨、归国华侨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和祖国息息相关。特殊背景下归国华侨群体面临比一般华侨更复杂、更特殊的问题和困难,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也更为重大。以红河流域印尼和越南归侨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两个群体在异国他乡、归国定居及现实处境三方面的比较,可窥见归侨特殊群体不同寻常的发展史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7.
新平花腰傣花街节文化创新路径体现为逻辑和实现两个方面,其中“差异性”与“大众化”、“特殊文化”与“一般文化”、“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其文化创新的逻辑路径.而注重人际互动、交融文化与生活、跨越时间维度和彰显整体文化则是其文化创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8.
《蛮书》是研究南诏历史的一本地方志。在该书中,樊绰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参照历代史书,详细地反映出了皆时南诏政权的各个方面情况,为后代史家研究南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通过介绍《蛮书》作者及其版本,分析全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和分析,舛此来说明《蛮书》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书。  相似文献   
29.
在遮挡物较多的变电站场景下,传统的目标跟踪算法容易出现人员跟丢、身份变换、目标被遮挡无法识别等情况,无法做到对目标的准确实时跟踪.使用Camshift算法对变电站环境中的运动目标进行跟踪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Camshift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变电站内的运动目标并对其实现有效跟踪,从而提高变电站的自动识别水平,降低监控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高运动目标跟踪检测的效果.  相似文献   
30.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与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阶级的认知转变密切相关。在这种认知转变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中间阶级”的农民阶级一跃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作用随之得以最大彰显。而毛泽东对农民阶级属性和地位的这种认定,不仅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也拉开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幕。时至今日,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认知转变对新时代“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建设工作的实践,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