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9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券的使命、类型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券的理论源于美国,该理论提出后,在欧美等国家迅速开展起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市场化改革运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在此浪潮中实行了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实践改革.文章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券出发,论述了其使命、类型与设计.  相似文献   
22.
印度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是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印度政府于2001年发动了旨在较短时间内普及提高基础教育的旗舰行动--SSA计划,该计划有明确的目标对象与使命,主要由中央联邦政府与邦政府共同按一定的出资比例为全国儿童提供初级小学及高级小学教育服务,在严格的财政规范指导下通过多种计划项目提高入学率与巩固率、减少辍学率,帮助少数民族儿童接受教育等,实行几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了解印度SSA计划对我国当前普及提高基础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3.
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及生均预算内经费为例,发现它们均比全国高职生均经费低,但比全国普通高中要高,中部塌陷明显,公用经费的比例较低,预算内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较低.因此,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预算内经费水平,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以保障中职学校的教学办公的正常运转.总体来说,各地生均经费的离差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4.
印度基础教育投资的发展存在性别差距明显,女童处于弱势地位;生师比很高,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种族间差异很大,少数民族处于不利地位;家庭教育负担过重,影响家庭的教育投资决策;生均教育经费较低,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种因应策略以消除种种不利条件,积极推进普及基础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25.
教育券的重要价值取向:教育公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于教育券计划,从弗里德曼的“市场模型”(marketmodel)到皮科尔与怀斯曼的“与收入联系的市场模型”(income-linkedmarketmodel),再到詹克斯的“补偿性市场模型”(compensatorymarketmodel),无不蕴涵着教育公平的思想。偏好于市场模型即自由择校的前两种模型的教育券计划更加注重教育券的效率公平,即市场公平;而詹克斯的模型却更加关注教育券的社会公平价值。教育券计划的实施也越来越趋向于追求教育的社会公平这个价值取向,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实践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6.
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有重新抬头的趋势。本研究分析了出现这种"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主要为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学费的增长速度超乎寻常,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利益受损较大的贫困家庭阶层较以前有所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大学毕业生工资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市场化改革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强化了阶层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根除"新读书无用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试论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路径与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研究分析了教师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指出教师教育模式是由国家、实施机构、受众群体与目标和教育中介物四个要素构成的六种关系,每一要素的客体及各要素间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教师教育模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并指出其变革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职普比逐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围绕职普比大体相当的争论其背后隐含的是企业、社会、国家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两者目前并不能很好地平衡.对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的执行能否找到一个底线值,从降低中职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出发,是可以从学生、家长这端做些工作的,如果能找到学生、家长从心理接受职普比大体相对执行比例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如大多数(三分之二及以上)人都能接受的一个比例值,则以此为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执行的底线值是可行的.提升职普比从源头上来讲就是要提升学生、家长对中职的升学需求,这可以从初三学生对中职的升学意愿出发,提高其中职升学意愿,并采取各种政策激励措施确保稳固这种升学意愿,并将其转化为稳定的中职招生数,通过提高技能技工人才的工资待遇,使中职毕业生更好找工作,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及实训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措施,以吸引更多初中生升中职从而提升职普比.本研究以"三州"地区21531名初三学生及15428名家长的调查为基础,试图为上述问题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答案,以期对贫困地区及全国的职教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9.
在我国,肇始于浙江长兴的教育券从引进到发展已有十年,现全国已有数十项教育券计划,制度设计与具体实践颇具中国特色。教育券对职业教育及民办学校的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对贫困、残疾等弱势学生的资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育公平;多渠道资金来源及对民间资本的鼓励,引来大批民间资本投入教育,促进了当地教育的繁荣;对办学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制度规约,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30.
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而目前文化基础课教学本身却存在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从中等职业学校功能及文化基础课定位的角度,探讨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现状及艰难处境,并探求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方向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