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楚辞文心管窥》是李诚第一部楚辞研究专著。此书结合历史典籍、宗教祭祀、图腾神话的广阔背景 ,对屈赋的文化内涵、艺术构思、作品结构及神话传说的特点作了探讨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多有新的发明和突破。其治学严谨朴实、注重证据 ,研究角度新颖。但仅从屈赋的“时间”、“空间”总结其结构方式 ,显得过于单调划一 ;从屈作“两两相对”、“配属关系”寻其构思来源显牵强 ;“图腾崇拜”说也欠科学。  相似文献   
22.
周建忠作为楚辞学领域的“当代楚辞研究”名评论家,坚持“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的前后并进和相互推动。其“本体研究”往往选择某些历史疑案予以考核,显示出慎审翔实的功力和独具的眼光。其“史学研究”的特点为:“当代性”研究重点的确立;“当代楚辞学研究”总体格局的形成;在“学研究”上注重研究“个性”、“方法特点”的把握;重视“信息”,并力求从“史”的发展上驾驭“动态”。  相似文献   
23.
姜亮夫先生的楚辞学研究具有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敢于突破旧说,“抽绎新知”,于60余年的不倦探索中求新、求真,在楚民族特质、楚社会政治结构、屈原思想个性和艺术构思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开拓和创造,堪称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24.
论《哀郢》所述“夏首”非后世之“汉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夏水”得名及其走向“夏首”所在位置等历史记载的考察,证明以武昌“夏口”为《哀郢》所述“夏首”,仍是对王逸注文的误解;“夏首”仍在江陵东南的“夏水首受江”处;以此解说“过夏首而西浮”,恰能深入地把握屈原离“东迁”时的恋阙真情,并能贯通“将运舟下浮”之意。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诗、骚"创作实践的考察,总结了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包涵着"言志"与"缘情"功用观的共容,"中和"与"激切"审美取向的兼有,"含蓄"与"明快"表现方式的并用,"虚静"与"骚动"创作状态的俱存,带有相当鲜明的辩证色彩;批评了割断作诗"言情"与政治教化内容联系,否定非"中和"的情感"激切"取向,排斥"明快"的表现方式,以及创作构思只贵"虚静"等偏颇意见;提出了重视对古代诗歌创作实践研究,以总结诗学经验的主张。  相似文献   
26.
评楚辞研究中的图腾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研究中对楚族图腾的探寻矛盾纷纭、莫衷一是,原因在于征引资料的一鳞半爪和推断的主观随意;运用图腾之说演绎屈赋意蕴,则又不顾屈赋创作的时代特点和情志内涵,失误在于“时代错位”。文中对华夏诸族是否真正经历过图腾崇拜阶段,考察图腾习俗的途径、方法,以及运用图腾之说于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围、限度,提出了可供思考的见解。  相似文献   
27.
屈赋中诗人除运用虚拟对话展开内心冲突外,还常借助铺排缤纷的“托游”来宣泄情感。“托游”源于诗人现实境遇的窘迫和情感表现的强烈需要。“托游”有三种不同形式:梦游、神游和幻游,在诗中创造了风神迥殊的境界,并极大地启迪了后世诗人的抒情诗思。  相似文献   
28.
论屈原思想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不是一位纯粹意义上的思想家。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论坛上,他并没有自成体系的论著以争得一家之名。但正如司马迁用了他的史学巨著《史记》一样,屈原则是用了他的《天问》、《离骚》、《九章》等伟大诗作,加入自己时代思想界的斗争,而放出了异彩! 对于屈原思想的研究,学术界曾经出现过下述几种倾向:一是习惯于用春秋战国诸  相似文献   
29.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史记》的最大特色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但是,鲁迅先生又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又如何理解呢?我以为,鲁迅的评论,触及到了司马迁《史记》与屈原《离骚》所共通的某种理想主义精神和特色。也就是说,司马迁写作《史记》,在如实地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同时,还以炽热的感情探求着他心目中的理想。这种探求,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具有某种理想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的。这就使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史记》人物传记,带上了某些浪漫主义色彩。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谈得不多,本文就来着重论述一下。  相似文献   
30.
二《湘》“恋爱”说 ,自宋人罗愿提出经历了近八百年的孕育和发展 ,成为当代二《湘》研究的主要观点。这一“神、神恋爱”说 ,看似新奇 ,却难以成立。如从神话背景和战国时代楚地祭祀风俗认真审视二《湘》便可发现 ,二《湘》为屈原时代望祀湘水之神的乐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