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31.
浅谈小学教育本科的专业定位与课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提是重新反思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世界教育对教师期待的是包括专门知识、特殊能力和人文品质的综合职业素养。小学教育专业应该体现综合性、教育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32.
<正>我与陶愚川先生相识,是在1958年我到曲阜师范学院工作以后。陶先生解放后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谈自己的过去。所以,我与他接触也不是太多,关于他早年的一些事情,我主要是从毛礼锐①先生口中得知的。  相似文献   
33.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的师资问题,我国应建立规范的教师流动制,这项制度在日本教育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我国在教育管理的体制上与日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日本的经验,建立我国的教师流动制,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34.
35.
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异同。通过对中美学校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共性和特性,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探讨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门类少、课时少、师范性不明显、对教育实践课不够重视等弊端。结合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应从调整课程结构、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例、教学讲求实效、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37.
教师继续教育是基于教师在职培训演化而来的。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把教师的在职进修称为在职培训(In-ServiceTraining),既包括在职教师参与的一切旨在拓展知识、兴趣和技能的课程与活动,也包括在职教师获得学位、证书等准备性教育活动。70年代,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称为在职教育(In-ServiceEducation),指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历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随着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教师的在职进修有了新的称谓,即教师的继续教育(ContinuingEducation)。90年代以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主要表现为以补差补缺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8.
孙中山等人题赠戴季陶书法作品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院。此条幅写于1914年的夏天,绢本,高120厘米,宽50厘米。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而胡汉民、廖仲恺、戴季陶都是民国元老重臣,一人之墨宝已经十分珍贵,四人墨迹同书一轴可谓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关于书作形成的历史背景,戴季陶用蝇头小楷在左下方这样记述:“癸丑之冬(1913年,笔者注,下同),奉总理之命赴江户,随侍者展堂(胡汉民)、仲恺(廖仲恺)、苍白(‘苍’应为‘沧’,即杨庶堪)、觉生(居正)、惠生(钱公来)、静江(张静江)、介石(蒋介石)、仲元(邓铿)、汝为(许崇智)…  相似文献   
39.
当代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交际、情感等方面心理问题突出,根源在于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诸多心理困扰,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学业类、生活类、情绪类、交际类、恋爱和性意识类、成长与发展类等类型,建议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帮助青少年排解。  相似文献   
40.
真直实干的教育学家——陈信泰教授访问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信泰教授(1927-)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届教育研究班的学员,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学院(大学),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一生,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者学术和人生的一个缩影。他真直实干,善于在守成中创新;他爱校如家,视学生如子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学者。他鲜明的个性和学术风格,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经验,仍是当今中国教育学界有关人士关注和议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