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素美 《天津教育》2002,(11):33-34
一、传统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误区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参与、协商和交流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求证教师的某种教育理念,而是通过评价揭示学生的个性,建构学生正确科学的自我认知体系,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在客观评价下的主动发展。但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以量化的形式特别是仅用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数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被简单化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近年来出现的质性评价将有可能改变这种现状,它能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22.
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意象的历史发展入手,提出元代诗评家对主体意象的认识,进而指出,元好问诗歌中,有大量的主体意象的存在。这是元好问强烈的主体精神所致,或出于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达到主体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在表现自然山水的时候,就会有主体意象出现;或因为游移在儒、释、道之间,其儒者怀抱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所致,在表现这种人文精神的时候,就表现为主体意象。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居多,是以一种含蓄蕴藉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3.
尼采和荣格两人在神话和艺术方面的见解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人从不同角度对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做了相似的解释并赋予同样重要的意义。两人在对待艺术和艺术家的问题上,也有着相似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4.
论杨维桢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多元切入,开掘杨维桢研究的新角度。首先,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题材问题.指出杨维桢不但宴游诗多,其社会讽谏诗也不少,他的社会讽谏诗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元代的社会黑暗的观点。其次,还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宗源问题,指出他的诗因为多宗源才杂成亦此亦彼的“铁崖体”,再次,本文还论述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风格,表现了他那种大家风度和自由娴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5.
诗歌创作有个传承的问题,刘因在对前辈诗歌创作的继承上,一向讲究多元继承,广泛学习前辈名家的优秀作品而从不偏执于门户之见.他的诗不仅兼宗李、杜,而且学习了陶诗之淡泊,李贺鬼诡雄奇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6.
赵孟頫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独特的才情与个性、情感,同时他又扬弃了宋诗的长于深沉与理性思索的经验,兼宗唐宋与汉魏诗歌传统,为承袭金末南宋的元初诗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赵孟頫的诗歌对元初诗坛典雅平和、婉约雍容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元初四大家"诗歌风格有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在元初诗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7.
《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绝美艺术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占尽风流的理论创作。其文飘逸洒脱、自然流畅、蕴藉深远,成为后世文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理论参照,并且对鉴赏诗歌艺术风格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对比诗品文本与庄子学说,探讨诗品中的神韵之味及其庄学源泉,可以对《二十四诗品》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
杜诗中有着大量“人“意象,既有属于个体的“无人”“故人”等意象,也有着集体的众人和群体意象,这些“人”意象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杜甫儒学思想和“仁人”精神,且是对知、情、意三者合一的有力实践,以此展现出中国文学哲思和诗意的交融,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