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17篇
科学研究   9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4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当你受到别人的帮助、称赞.或者要打扰对方询问情况等时,即使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也应说声“谢谢”。英语的这种表达怎样才能恰如其分,要看你对人或对事的感谢程度以及要用的语气来决定。下面提供一些说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     
瑞丽 《今日中学生》2011,(28):26-28
"谢谢"种种当你受到别人的帮助、称赞,或者要打扰对方询问情况等时,即使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也应说声"谢谢"。英语的这种表达怎样才能恰如其分,要看你对人或对事的感谢程度以及要用的语气来决定。下面提供一些说法供参考。1.通用表达: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Thank you for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用新型具有恒定温度环境的反应热量计,以6mol·dm-3HClaq为量热溶剂,分别测定了Co(Ac)2·4H2O、无水Ni(Ac)2的溶解焓。根据热化学原理并采取合理的近似处理,估算出其标准生成焓分别为△fH[Co(Ac)2·4H2O,s]=-2167.54kJ·mol-1,△fH[Ni(Ac)2,s]=-989.657kJ·mol-1。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业务定位的供应链绩效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争的激烈化,使供应链中企业的联系不断趋于紧密。通过业务定位,供应链可以“企业化”,成为一个虚拟的“大企业”,并应用现有的单一企业绩效测评方法对其绩效进行测评。文章论述了基于业务定位的供应链绩效测试方法,并应用平衡计分法对其进行简单的考察,初步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指出把业务定位和平衡计分法结合起来对供应链进行绩效测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术道德失范是高等学校的突出问题,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损害了高等学校的形象,阻碍了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进而影响到民族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学术道德失范原因既有经济文化、政策导向等社会根源,也有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主体根源。导致高校教师的"职"、"级"、"优"失去了应有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既有待于道德力量的重塑,也有待于行政法律等反腐机制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巨蟒和豹子     
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一条巨蟒和一只豹子同时盯上了一只羚羊。豹子瞪着巨蟒,巨蟒瞪着豹子,各自打着算盘。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先消灭巨蟒。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先消灭豹子。于是,几乎在同一时刻,豹子扑向了巨蟒,巨蟒  相似文献   
19.
寒江穆 《家长》2011,(Z1):22
面对孩子的求助,我们不妨"冷漠"一点,给孩子自我思考和自我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善于思考、勤奋努力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语言朴素、立意深邃而著称。短诗《金色从来不常驻》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典型的富有哲理的格律诗,表达了美好事物不长在的叹惋之情。这首诗最具特色的一点是语言和韵律结合之巧妙,这也是诗歌翻译的难点。三个中译本分别出自翻译界颇有威望的著名学者朱墨和翻译家曹明伦和方平之笔,而且各译本所用的译法不尽相同。对比研究这三个中译本在韵律节奏和措辞方面的翻译手段,旨在探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策略,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事业奉献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