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翟大炳 《教育文汇》2004,(10):58-59
上大学时,我是班上被老师提问最多的人。原因可能是我坐在前排,和老师面对面,提问起来较方便,也可能是因为我上课时常心不在焉。  相似文献   
12.
看画的眼睛     
绘画是给人们看的,只有通过人们的眼睛才可以对画进行欣赏,这是因为眼睛是信息的接受器,人的大脑中所接受和储存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是眼睛提供的;眼睛又是心灵的窗口,大脑中的许多秘密是由它直接传达出来的,所以才有人将眼睛说成是艺术的父亲。由此绘画又被说成是“看的艺术”。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绘画的好坏优劣只是以“像”与“不像”作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作品才可以取信于读者,才可以通过感染他们而发挥文学的社会效用。所以作家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在作品中制造真实感,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艺术技巧,现就艾青近作《游美组诗》(《当代》1981年第二期)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对语文教师来说,辅导初中一年级学生写作文,有它独特的难处。因为这些学生文章看得少,阅读能力较低,加之是刚刚学步,要想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叙事清楚,说理正确的文章,实在是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本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诗歌的意义和意思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内容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诗歌的形式往往最能体现诗人的个性与独特性,它表现了作者选择的仅属于自己反映内容的组织构造。诗歌创作有习俗性规则,为了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诗歌创作更应具有设定性规则。  相似文献   
16.
12岁的园园已是初一的中学生了,学习成绩在班上是拔尖的,模样也很漂亮,可胆子却特别小。在课堂上,她不敢发问,也不敢大胆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即使回答了,也颤颤惊惊,似乎她做错了什么。她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是女孩”。意思是说。就因为我是女孩,我是无法与男孩相比的。小小的年纪为什么有如此固执的念头?通过家访,我终于知道了原委。园园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两年前父母离异了。她是在父母的吵闹声中逐渐长大的,自从她有记忆开始,父母之间争吵总是以母亲失败而告终,父亲就以胜利者自居而大骂母亲。  相似文献   
17.
烛烺同志认为“鲁迅以故人的‘巨变’,间接写出故乡如故。《故乡》中写故人,还是意在写故乡,以闰土的生活遭遇,显示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儿有一个问題,即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是以表现社会环境为主塑造人物为辅呢,还是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主呢?我们认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果只描写了社会环境而不以塑造人物为主,或者把人物当作环境的附属品,社会环境描写得无论怎样生动深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相似文献   
18.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鲁迅的《阿Q正传》都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两者作为叙事体小说已向着非叙事因素大幅度的开放,成为一种"综合性散文"(前者)或"杂文式小说"(后者)。这是一次文体革命。这次文体革命正是由鲁迅追求格式的特别和昆德拉主张写成多种文体组构的小说理论引发的。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十分重视知识青年的作用。早在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就向广大知识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48页)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三十八条指出:“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以外,应  相似文献   
20.
娱乐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家长面对自己孩子成天泡在网吧,或在歌舞厅疯狂而不能自拔,或乐此不疲地追星,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常常是“你玩得死啊!”就这么一句看似荒唐的骂人话,实际上却蕴涵着真理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