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对哀牢后裔施甸县布朗族婚俗传承现在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对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婚姻习俗进行描述及相关研究,对其文化现象中所体现出来的传承性这一民俗特征进行思考,以期对施甸县布朗族婚姻习俗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理性分析,并对其婚姻习俗的状况作"现在性"的观照.  相似文献   
12.
科技论文中“关键词”改为“检索项”更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时代,科技论文中"关键词"一项已显局限性,建议改为"检索项".  相似文献   
13.
高校媒介作为准大众传播媒介,是高校信息流中的重要环节,在校园“文化圈”中发挥着信息传递、知识引领的重要作用。高校媒介文化生态,是以高校作为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高校媒介进行的审视,即是一定时代高校媒介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今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和谐,而和谐文化有赖于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与良性互动。校园“和”文化建设中尤其需要高校媒介的积极参与,而就高校媒介文化生态而言,  相似文献   
14.
屈骚鲜明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缘情重丽的特征。比兴、设韵、错落、对偶、铺陈,以及语气助词“兮”和结篇所用“乱”皆使诗篇形式华而,情长意绵。其语言艺术与中国传统诗词也有着诸多共通性,并且表现出国人共同的诗歌审美心理特质与情趣追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理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自然环境相对僻远,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中,村落仪式的变迁一定程度上逊于物质文化的变迁,而在村落宗教仪式中的彝族宗教精英,在村落宗教仪式中表现出了较稳定性的功能特征。这主要是源于彝族宗教精英所依赖的一定的文化生境土壤的存在与变迁的弱性所导致的,但总体而言,其文化生命体依然处于动态的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6.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相似文献   
17.
苗族服饰的传承现状及生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宁县苗族服饰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现状和生境保护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我们对此作出理性思考和措施探讨,倡导非物质文化主体的自觉传承,以及非物质文化生境的整体保护,可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昌宁县苗族聚群而居,地处远避,传统服饰文化得以较好地保持,通过田野考察,发现昌宁苗族代表性服饰"一等盛装"尤具特色,可以佐证能指与所指间的对应,体现服饰系统的三层结构及其意义关系。以土皮太村、打平村为例,深入了解苗族服饰"器"、"行"、"道"的多层语义逻辑集合,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地方性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其文化内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思想与南北文化对屈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屈原作品出发,考察屈原思想与文学创作对先秦诸子思想和南北文化的融合与贯通,继承与开创。  相似文献   
20.
民族艺术是民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折射,民歌艺术作为民族歌咏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贴近群众,直抒性灵,客观地反映了民族聚居地的人境关系,以及建立于此基础上的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云南施甸布朗族民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的共荣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