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6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521篇
教育   10476篇
科学研究   157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09篇
综合类   1210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60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936篇
  2012年   1033篇
  2011年   1269篇
  2010年   1239篇
  2009年   1176篇
  2008年   1194篇
  2007年   1209篇
  2006年   1105篇
  2005年   888篇
  2004年   702篇
  2003年   552篇
  2002年   484篇
  2001年   377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981.
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流动规律。基于2004—2019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人力资本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且形成了“京津”、“江浙沪”两个核心聚集区;各省份之间研究生集聚现象明显,已经形成稳定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其中位于低–低集聚区的省份占比超70%;各省份研究生集聚指数的差异随时间而缩减,但我国区域研究生集聚的时空演进并不活跃,仅有不足17%的省份存在时空跃迁。基于此,应推动各省份落实“育人”与“留人”两手抓,并通过培育研究生引力增长极,以点带面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生人力资本布局,以推进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均衡化分布。  相似文献   
982.
本文以贵州省喀斯特地貌为载体,结合当今热点——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创设“喀斯特地貌一课游”研学旅行情境。运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录制实景课堂,探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影响,通过模拟“天坑”形成实验,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83.
学习分组是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首要阶段。随着学习场所的快速变化、多模态交互过程复杂性的增加,采用传统的随机分组、教师指派或学生自我选择等方法进行协作学习分组的效率十分低下。研究提出基于智能技术构建自适应的协作学习小组。首先,阐述了学习分组的价值,即构建合理的协作学习环境、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公平;其次,总结了影响智能学习分组的因素,包括个体属性、小组学术与物理构成以及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最后,描述了经典场景下智能学习分组的通用模型,并讨论了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学习分组的前景与挑战。针对大数据驱动智能学习分组的稳定性问题,基于机器学习中的集成学习思想构建了大数据共识分组框架。此框架有望为人工智能促进未来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84.
985.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986.
Discussion i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learning process. Involvement of a virtual agent can provide adaptive support for the discussion process. Argument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s beneficial to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argumentative scaffolding in existing studies is not consistent. Based on an intelligent discussion system, a total of 47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ok part in the experiment and they were assigned to three different conditions: content-related plus content-independent scaffolding condition, content-related scaffolding condition, and the control condition. Under the content-related and content-independent scaffolding condition, the computer agent provided an idea from semantically different categories (content-related scaffolding) according to the automatic categorization of the current contributions, and further inquired the participants about their attitudes and reasons (content-independent scaffold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ent-related scaffolding condition, the virtual agent only provided semantically different viewpoints. Under the control condition, the subjects expressed their opinion independently without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virtual agent. Findings reveal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hen the virtual agent provided semantically different ideas (content-related scaffolding), the discussion breadth (number of categories) was improved and the subjects felt that they ha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Compared with the content-related scaffolding condition, when the virtual agent provided semantically different ideas and further asked about the attitudes and reasons, the subjects expressed more agreement with these views, but mentioned fewer categories during the discus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ntent-related scaffolding can facilitate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effect relevant to the topic of discussion. When the content independent scaffolding is added, it can promote the argumentative processing, but ma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related to the topic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87.
中等收入群体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支撑者和贡献者,又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推动者,且该群体的扩大能够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他们逐步陷入了某种群体性焦虑,其中高等教育焦虑是其重要的一方面。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等收入群体在高等教育需要方面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具有广泛性、深刻性、持续性和扩散性四大特点。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有利于更好地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理性认识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焦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是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典型特征,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焦虑需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我们要遵循“守住公平底线,坚持共同发展;关注群体需求,扩大优质资源;多种手段并举,开拓教育消费渠道;聚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分别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成员共同发展、保障中等收入家庭心理安全以及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等角度采取相关措施,以有效缓解中等收入群体高等教育焦虑,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988.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项目化形式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新型结构化教学形态。随着新时代“教—学—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日益得到重视。关注问题导向、注重非线性整体布局、推崇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寻求一种多层次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评价模式,以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开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CIPP模式在传统目标导向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强调评价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具备显著的过程性、生成性与循环性特征,有助于为任务群教学提供及时反馈与改进措施。综合考虑CIPP模式的适用性、整体理念与局限性,以其4个评价阶段观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过程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建构涵盖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与37个三级指标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该模式对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评价的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89.
高安刚  龚旋 《武陵学刊》2022,47(1):35-43
基于2012、2017年中国28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省际调出比较偏好指数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演进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国数字经济以内循环偏好为主,但内循环偏好程度有所减弱;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区域大部分省份数字经济以内循环偏好为主,内循环偏好程度基本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增的空间演进规律;四大区域内部省份间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差异程度具有异质性,四大区域之间数字经济内循环偏好差异持续变小;数字经济内循环偏好为主的省份之间内循环偏好程度差异持续缩小,但数字经济外循环偏好为主的省份之间外循环偏好程度差异持续拉大,不同省份开拓国际数字经济市场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市场效应、地理区位、对外开放水平及产业政策是影响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0.
以小麦种子为材料,通过液体培养实验探究铜对小麦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揭示小麦幼苗对铜胁迫的生理抗性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铜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铜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和培养时间的延长,小麦幼苗的生长量明显减少,根和叶片中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脯氨酸(Pro)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相比达到5%或1%的差异显著性水平,这些活性物质在根和叶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含量除POD在根中分布大于叶中外,其余均表现为在叶中的分布大于在根中的分布。在过量Cu2+引起胁迫的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各成分通过相互协同配合,对铜胁迫进行有效的抵御,对自身进行严密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