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石狮子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狮子本不是中国原产,本引用充分古籍献、辩析、考证了中国狮子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狮子作为贡品,最早在汉章帝时代由西域传入中国并逐渐进入民间,到唐代已有石狮问世,明清时石狮已遍布全国各地,石狮子信仰在官方和民间极为普遍,从汉代直到唐宋辽金时代石狮子只被赋予辟邪的人品格,到明清时又被赋予了宝贵、生财、子孙繁盛和守护神等的象征涵义。狮子作为瑞痹灵兽的品格,是遵循化发展的规律,在中华化的观念中长期积淀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从维熙发表在一九八三年《收获》杂志上的长篇小说《北国草》及其创作思想上出现的变化,笔者虽然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与玩味,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不敢说是成熟的、却也并非仅仅停留在感受上的认识,但一旦拿起笔来要写作下面这篇文章的时候,却不由得踌躇起来。这种踌躇的情绪主要来自两种客观情况的强烈影响,即:(一)文学理论批评界近半年来提出了许多新的学说和观点,甚至为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想和模式。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成就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在这许许多多新的学说、观点、构想和模式看来,  相似文献   
13.
母国政从事小说创作已经十年有加了。早在一九八○年,当他还处在创作的初期时,北京出版社就把他的自选集纳入了“北京文学创作丛书”之中,从而把他擢升到了北京名作家的行列。在《母国政短篇小说选》之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多已收在他的第二本选集《他们相聚在初冬》之中,即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如果把零零散散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也加  相似文献   
14.
"非遗"普查是判断民间传说当代之命运的重要依据。在21世纪初的新一轮北京市"非遗"普查中,民间故事在"乡民社会"中依然流传如旧,然20世纪80年代学者确认的15个"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却已无闻;民间传说则在"市井社会"中获得了新的驱动力并形成若干传说群。古都传统下的北京传说显示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宫廷和贵族文化的影响及其延续,二是五方杂处的都市群体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市井文化的兴盛,三是北方多民族融合带来的内容和风格的多元化。北京传说以史事传说、人物传说和名胜古迹传说为主体,而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宗教传说在这里比较少见。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等历史人物,宫廷建筑、庙宇塔寺、园林景观等文化遗存以及种种史事,对于相对比较闲适的市井群体而言,比那些从事田野耕作的农民群体,更能激发出诗意的记忆和联想。北京传说以深厚的历史感、纯正的文学韵味、平民意识等与京派文化相通;京派文化的精髓或来自于民间传说。由于传说和故事大体上靠群体口传,杰出的传承者鲜见,因而被相对轻视,故而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进行分类保护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16.
李:刘先生,我们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正在组织寻访下放各地干校的知名"五七"战士。今天也请您谈谈自己下放的经历。 刘:我下放的过程比较曲折。我当时还年轻.“文革”前在学校就入了党.由于文联从高校选来的毕业生不多,我一去就受到重视.成了单位的党委委员。后来又说我是“小爬虫”,被送到干梗改造。  相似文献   
17.
学生时代就喜欢何其芳的《友歌和白天的歌》。选入中学课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曾经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着迷。我第一次见到何其芳是在北大上学的时候。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文系邀请何其芳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这件事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况且何其芳与吴组缃二位前辈在观点上是颇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风格是一个崇高的字眼。风格不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取得的偶然性的或较低层次的成绩,而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指作家在创作中主客观因素的较为稳定的统一与和谐,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双会的那种境界。库柏说得好:“个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所有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相似文献   
19.
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馗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人物。钟馗这个角色与一般的传说人物不同,他是活人死后变成的大鬼,其主要活动是以鬼的面目出现,斩鬼除妖、惩恶扬善、驱疫逐鬼、护佑人间平安。钟馗又与一般的传说人物有相同之处,其形象虽然是鬼,实则是人,是神,不仅有人的七情六...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一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