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以他的如椽的大笔写成的《史记》里,有一篇著名的《陈涉世家》。司马迁写《陈涉世家》这件事,在历史上遭到过不少责难。汉朝的班彪就曾经批评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细意委曲,条例不经”(《后汉书·班彪传》)。唐代的刘知几也曾悻悻然地质问:“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  相似文献   
12.
“前疑古时代”是指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代学术的新的发展变化为“疑古时代”的出现做了先期准备,其表现为:首先,中国学术逐步走出传统经学的老路,并逐渐打破对孔孟之道的迷信;其次,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学术和对于古史认识的新理论渐趋成熟;复次,地下考古资料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极大地扩展了学术界的理论视野。到了20世纪20年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大变不可的地步,无论从研究方法上,抑或是从研究资料的准备上,都为疑古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明起源问题,专家们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提出了作为进入文明时代标志的各个要素(或者说标准),例如城市、文字、农业、礼仪,等等,应当说都是很有道理的.然而,这只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和文明的萌生,其间还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段.我们不妨将这个时段划分为文明萌动--文明萌芽--文明出现--文明形成--进入文明时代这样几个不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宗法制的发展,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逐渐纳入了宗法系统,各族普遍建立了宗庙,成为维系族人关系的重要纽带,各个诸侯国也往往利用由祖先神所表现出来的宗法关系以加强相互间的关系,人们认为祖先神是最主要的保护神。春秋时期一年四次祭祖,春秋晚期墓葬丘陇出现后,墓祭成为祖先崇拜的一项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1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 2 6号简以“”所评析的《浴 (谷 )风》篇应当属于《邶风》而非《小雅》。简文“”非必以音转而读若悲、负等字 ,而应当依其本来的意义为释 ,其音、意皆与“马矣”一致 ,含有闭塞、偏执之意。《诗·邶风·谷风》的主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现弃妇之怨 ,而是在客观的叙述中蕴含了对于弃妇偏执情绪的委婉批评。孔子的婚姻观念中重视夫妻间的情爱和相互理解 ,“好美”、“好色”虽然位置在德操之下 ,但并没有被摈弃、被鞭挞。战国楚简的相关记载为认识和理解孔子以及先秦儒家的婚姻观念 ,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19.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外物》篇是庄子后学发挥道家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就是理解庄子相对主义理论的重要论述;再如战国时代“复古”思潮浓厚的情况下,《外物》篇提出“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FDDE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彼教不学,承意不彼”,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学派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