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论商代“神人以和”的审美风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的善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大量存在的牲祭现象以及哮风飞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精人以和”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2.
老子人生哲学的超世情绪和顺世精神各有妙用。他的超世情绪,有一种把人引向未来、引向高远的精神力量;他的顺世精神,则可以使人知足常乐,从而起到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老子所主张的"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柔处弱""为而不争"等处世哲学,提出了一种与儒家完全不同的理想境界和人生态度,而这种超越的、解脱的理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正是儒家鞭长莫及的。这本身就说明老子的人生哲学不仅是一种解脱之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救治儒家思想弊端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佛教本是从古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为了扎根东土,求得发展,佛教不得不适应中国固有的思想与文化,并与之不断交流融汇,终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唐时期出现的禅宗,就是传统佛教不断世俗化、中国化的结果。在众多的中国佛学流派中,禅宗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史和美学史上看,禅宗不但和儒家、道家等学派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而且直接促进中国古典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笔者曾有专文论述禅宗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兹不复赘。总而言之,禅宗是把“涅槃”的虚幻境界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审美体验呢?笔者认为,禅宗审美的不二法门,就是它所极力标榜的“顿悟”。  相似文献   
14.
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经过变形处理的兽面纹,它综合了各种现实中与想象中的动物形象.这种被后人视为凶恶、丑陋、狰狞、恐怖的形象,却是商代人崇拜的对象,也是其心目中最美的形象.它代表了商代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亦即拨尔而怒、刚健奋发的审美风尚.其他如青铜器上狞厉的动物造型以及"万舞"和"桑林"舞等,也都体现了这种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方”。《孙子兵法》上说:“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它给我们教师一个有益的启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工具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授人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呢? 一、确定目标法。宏观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制定一学年或一学期语文学习计划,确定要达到的目标。微观目标:每教学一篇课文,先确定一个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小目标的突破,便不能达到大目标。 二、整体阅读法。要求学生阅读时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绘制成层次结构表,然后根据各部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中最重要、但也是较难读懂的一篇文字。尤其是“神思方运,万涂竟萌”一节,论家的解释更是多种多样,甚至同一个人先后说法也不尽一致。由于对原文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理论的阐发,笔者愿就现有几种对本节文字的解释谈点个人意见,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和局部景点的命名,往往引发游人的形象思维,从而由物境进入审美的境界。其对联虽仅片言只语,却意蕴隽永。置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是意境美的无穷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则表现在景物的动态化和在不同的季节与时辰具有不同的风景系列上。  相似文献   
18.
语文复习,往往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久而久之,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大纲》,明确训练要求,把握自命训练题的范围。题型、难易度、比分等基本要求。例如,试卷按“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部分出题。基础知识题、阅读题的比分各占30%,写作题占40%,写作题又分大、小作文两块,大作文分占30%,小作文分占10%,小作文一般写应用文,大作文主要依据教材按年级、学段的写作训练有侧重点地出题。基础题出自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即字词的读音、理解与运用。这类题要求学生忠于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重在灵活运用。阅读题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