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87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41.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北京奥运已闭幕,但《北京欢迎你》这首诞生于奥运前一百天的歌曲仍被传唱着,那是一种温馨的感觉,那是一种开放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42.
卷首语     
年末将至,回顾本刊一年来的封面人物,不觉中,带给我们一股股扑面而来的与 世界呼应的气息…… 中国加入WTO已满五年,当时采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时,我们带去了中 国新闻界一位领军人物请我们转达的心声,他说:请你们告诉龙永图先生,加入世 贸组织让国人开始明白,必须把城墙拆掉,按国际大家庭共有的生存方式生存,这 是不可更改、不可逆转的选择。  相似文献   
43.
周海婴先生说话的声音不是很高,在那间茶室里我向他讲述了自己走近鲁迅的几个心路历程。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我面对鲁迅先生的后人,和他一起去真实地追寻鲁迅先生身后七十年的历史河流中, 那些依旧持续的记忆。现在各地都纪念孔子2500年诞辰,到 200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年,不知道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愿我们拥护、爱戴、崇仰中华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44.
卷首语     
前不久,看到原广州市一位市长面对“鲁豫有约”的镜头说:几十年来,有的人与自己在工作中合作得很愉快,有的人在愉快的合作中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他表示,他最珍惜的是后一种--在长期的工作中收获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来自各个领域的外宣干部在一起交流时,大家也都有一种深切的体会——无论工作遇到多少挫折都无法松懈,这是一种真正的欲罢不能。作家魏巍在描述志愿军战士的散文中写道:“他们谁也不能后退半步,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自己的祖国。”很多外宣工作者之所以在各种困难中坚持,也许正是从这一点上认知自己工作的特殊意义的。当我们看…  相似文献   
45.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令中国人民兴奋令世人瞩目的又一重大事件“嫦娥奔月”,让万众再次仰望星空。  相似文献   
46.
半年前就想采访陈吴苏,在采访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逐渐走进陈吴苏多彩而独特的世界。陈吴苏是对外友协会长,兼中俄友协、中国欧盟协会会长,还是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20年以前他担任过团中央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是陈毅元帅的长子.另外,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多本诗文集。  相似文献   
47.
卷首语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里这样形容绿叶——“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真心地垂着绿荫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个与绿叶相关的“明亮”的名字,伴随中国人多少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48.
日本仿佛是由一个个珠花项链串连而成的美丽岛国.静静地伫立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海上。但是这个国家好像总是离我们既近又远.近的是1884年.如同欧洲的艺复兴的日本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社会变革的勃勃生机。中国清末时期,孙中山等一代革命志士为寻求革命真理而蹈海赴日,直至时隔百年的今天.中国留学亚洲的留学生仍将日本作为首选之地。但是一百多年来.曰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两次路上中国的土地,烧杀掳掠,这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百年悲情”,加之近几年纷扰不断的“钓鱼岛”纠纷.日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都使这个本来离我们很近的国家在心理上好像拉开了一个距离。但是世界大同是人类的理想.即使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两国处于交战之际,也从未能湮没两国人民盼望世世代代睦邻友好的心声。何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平的历程是应该永远朝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49.
卷首语     
前不久一位旅美学者对我们说,茫茫宇宙,除地球外,火星、土星等星球上一片沉寂,他感到地球上存在的生命其实是个偶然。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生命的存在是那样短暂。结论是——珍惜生命,珍爱和平。刚刚掠过中国一百多个城市的“麦莎”风暴好像就是个佐证。它在三天之内一路北上,三米多高的大浪、肆虐的风暴,使不少的建筑物在瞬间化为瓦砾……人类在祈  相似文献   
50.
在采访中,我们生发了这样一种感慨:在当今跨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媒体起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也许最初的个别努力,只如一个个思想的涌泉激射,但最终,汇聚到一起时,就会如浩浩荡荡的江河,奔流入海。而本刊一直深度跟踪、挖掘对外传播领域中的热点事件,曾连续三期报道中国外文局组织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使其余音绵绵;我们已连续两年直击中国外文局“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使中国对外出版人能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在哪里拐了个弯儿;我们曾赴广东、到四川、转重庆,深入挖掘外宣领域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今天,当《对外大传播》受到业界人士喜爱,并将内容再向“理论的润泽、个案的鲜活、全球的视野”深化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业界的信息源,使得《对外大传播》有条件一路跟踪下去,使经验共享,以做好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助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