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识字,也能促进读写。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抓好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现就此浅谈己见。  相似文献   
42.
隐性冲突:一种重要的师生互动形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性冲突是一种重要的师生互动形式。由于在互动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差异,隐性冲突成为师生冲突的主要形式。以社会互动、冲突结果、冲突目的为判断标准,可以对师生之间的隐性冲突加以明确界定。根据冲突的起因可以将隐性冲突划分为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对此区别对待有利于师生互动关系向和谐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43.
自2007年实行并延续至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经进入政策稳定期,在优化教师队伍供给和促进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学者和公众的质疑,目前国内学界鲜有使用较为严谨的证据来分析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真实境况。立足于公费师范生在公众话语中可能存在的“高开低走”现象,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25万余条本科生课程数据,使用课堂固定效应消除了可能由课程难度和教师打分偏好带来的误差,分析了大学四年期间公费师范生与其它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共同选修课堂上的学业表现差异。发现,公费师范生大学期间的总体学业表现更好,然而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年的成绩却略低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公费师范生在师资课、选修课和通识课方面的学业表现更好,而专业课的学业表现相对较差。研究还揭示和讨论了公费师范生政策对学生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44.
石艳 《文教资料》2013,(21):170-171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5.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先要喜爱它,对它感兴趣是很重要的。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是学习道路上前进的强大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6.
47.
基于广西2000年至2010年之间新建的8所地方本科院校在2012年至2014年间的招生现状,分析其在招生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稳定的生源地、做好录取总结、打造优势专业、走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等策略。  相似文献   
48.
徐明卉  石艳 《信息系统工程》2011,(7):139-140,142
倡导全民阅读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全民阅读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为推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9.
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共同存在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组织中,二者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力量对比状态。文章针对这种现象,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演化博弈模型,并求得博弈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其次,对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用数值仿真算例验证相关研究结论,对比分析选择策略初始值、投入成本、奖罚基数及奖励分配系数、惩罚分配系数等发生变化时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8~6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