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3篇
文化理论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韩彩英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753-1760
 无论是从历史的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科学和技术都有相互统一的方面,但二者并不是同一的。统一性并不等于同一性或者同质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确定科学伦理的论域和科学伦理学的学科理论取向的根本前提。而领域间的价值追求差异决定了领域间在伦理道德的理性功能定位和理论取向上的不同。在“科学技术”活动之序列各个片断或环节上,伦理道德考量的重点是应当有所区别的。辩证地把握“科学技术”活动普遍性、一般性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并与特定片断或环节的领域性、具体性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的整合性的综合建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伽利略的数学理性主义导致他对于自然现象解释的根本变革。他从古希腊原子论中异化出了数学实在论,将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由亚里士多德式的目的论解释异化为描述性解释。在经验主义方面,早期的伽利略就赞同亚里士多德关于解释性原理必须从感觉经验资料中归纳出来的观点,并且在几何学空间上以量的区别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的质的区别,并发展出了“检验自然”意义上的关于实验的观念。在帕多瓦时期的研究中,他对将经验(espefienza)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有了更多的信心,他发现诉诸感觉证实往往是很方便的。这使他实现了把自然规律作为可测量的数学关系来表达的目标,从而达到了理性主义与实验主义相结合的科学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当人类的探索体现为思想陈述或理论陈述时,对于思想或理论的考察也就成为了对话语/语言-符号的考察。语言/符号必然地成为了知识、思想、理论存在的本体论性的可以实证的说明,而语言/符号系统的本体论性又依存于语境的本体论性,因而语境就成为了人类之知性与理性存在的本体论基底。语境作为客观实在性与认知相对性的辩证实体,是人类之认识活动的本体论原型。从语言与语境关系的角度看,语境决定了思想/理论之语言实在的生成、形式与意义及其结构,也就是说,语境决定了人类之探索型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略论科技哲学"语境论学派"核心纲领的本真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科学技术哲学领域,郭贵春教授领衔的“语境(实在)论学派”已现端倪。此时,如何完善自身的学派纲领,就成为了学派思想理论能否扩展、学派群体能否扩大、影响力能否扩张的关键所在。此际,结合近些年在语境问题和文化哲学方面的些许思考,就其核心纲领的路向谈点浅陋看法。实在论论题是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关乎哲学立场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关于科学认识活动以至人类的其它认识活动事实的哲学解释,语言-符号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与认识活动紧密联系的重要对象。因此,语言-符号就历史地、现实地、必然地成为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普遍的实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言人的人类个体,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模式中的,语言-符号与经验/体验之间有着内在的文化共同性;语言-符号的生成过程与个体的(显性的可以言说的)经验/体验过程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共构过程.语言是关于价值性、文化性体验的陈述,而不仅仅是对象性、符号性认知的陈述.认识活动的确定性是文化关系与文化过程的语境中的确定性.在语言一符号交往语境中,对特定个体语言-符号陈述的认知或认同,就是对他所陈述的经验/体验、经验/知识确定性的承认.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经济结构质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因素将是人力资源的状况和水平。而教育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朱基同志指出 :科教兴国 ,教育是基础。在市场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 ,任何战略决策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战略决策 ,人力资源战略已经国际化 ,这就使得外语教育在国际经济发展中 ,特别是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出来。然而 ,多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缺少必要的语言教育规划 ,特别是双语教育规划 ,使外语教育没有一个具有经济发展效能和社会发展效能的正常机制 ,这…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境问题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语境是当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们还仅仅是将语境问题与各门具体学科甚至各门具体学科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相联系 ,分别地、分割地放置于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视野中来认识的 ,对它的理解与各门具体学科的具体问题交织在了一起 ,还缺乏整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的认识。语境原则是哲学界对语境这一理论范畴的方法论实质的理论概括 ;它应当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二物理第十章第六节“驻波”的演示实验如图 1所示 ,在盛水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 ,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 ,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 ,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 ,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 .但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因音叉需在管口上边固定使玻璃管的提起高度受到限制 .若音叉也随着上移 ,易产生多普勒效应 ,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 .笔者认为 ,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效果比较好 .如图 2所示 ,粗玻璃管的一端用橡皮塞塞紧 ,橡皮塞中塞一金属管 ,粗玻璃管与音叉用支架固定套牢 ,先向左侧储水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 ,提高左侧储水容器 ,使粗玻璃管中水面接近管口 ,慢慢降低左侧储水容器 ,待玻璃管的水面降低到某处 (记位A) ,如果能听到很响的共鸣声音 ,说明这时管内空气柱的频率和音叉的固有频率相同 ,使空气柱产生共振现象 ,这是第一次共鸣 .此时从音叉发出并进入玻璃管中的声波和经水面反射回来的反射波相互叠加 ,在空气柱内产生驻波 ,水面处是波节 ,玻璃管开口处为波腹 ,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为l0=λ4,原理如图 3所示 ,若玻璃管足够长 ,把水面继续降低 ,可听到第二次共鸣声 ,此时水面处为波节 ,管口处为波腹...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与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西方的哲学史就是各种理性时而和谐共存、时而相互冲突的历史.在与宗教理性对抗时.人文理性阵营本身就是人本主义者、科学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的世俗联盟;然而,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文主义运动使得哲学成为了科学主义者所鄙夷的"小人",人文主义者沦落为科学主义者的"奴隶".当代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冲突的消解,根本在于各种文化理性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从而达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局面.哲学就应当在基于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承认文化系统在具体存在形态上的复杂性,在人类文化系统整体理念上来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0.
早期先民的祭祀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原型,尽管还有古代贵族的娱乐活动等补充性泉源。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而呈现出自身特点。直到秦汉,中国古代戏曲一直处在羸弱病态中,直到盛唐才见起色。南宋时,中国戏曲终于拥有完备形态。到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终于到达巅峰。元杂剧呈现出成熟文本样式、交错时空呈现和诗化语言表达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