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1篇
科学研究   3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中国科协于2015年7—8月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务院近年出台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估。8月26日,评估报告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后,李克强总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报告既展现了宏观整体情况,又做了典型案例剖析,要求敦促有关部门对报告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并及时给予反馈。  相似文献   
72.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一个人不学礼数,不懂礼仪,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身的。什么是礼仪?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是形象,是举止,是谈吐,是为人成事的基础,这些都对。然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教师的礼仪,这与一般的礼仪是有所不同的,从教师主体说来,教师的礼仪是一种特质。说到这个命题,让我想到了很多年前曾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73.
前不久,区教育局领导陪同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一位教育官员走访我校。下课铃响了,校园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楼梯口一个小男孩迎面走来,冲着我们甜甜地叫着:"老师好!""你好,慢慢走喔!"校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可小男孩似乎不想马上离开,他对校长说:"鲁校长,我有一个重大发现,我和您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我住19层,请问您住几楼啊?"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他又补充道:"下次我可以去看您,您有空也可以来看我呀!"  相似文献   
74.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拉祜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拉祜族亲属称谓的特点是拉祜族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传统观念的生动反映。通过对拉祜族亲属称谓的分析,探讨其家庭结构及婚姻制度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5.
形容词在概念上表示的是一个模糊带,难以用确定的量来表示一定的质,所以很有必要对它的量进行探讨。文章从语义的角度将拉祜语形容词分为定量形容词和非定量形容词,并重点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举例探讨了非定量形容词的记量方式。  相似文献   
76.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本文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入手,阐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并介绍了其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实施。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当前我国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7.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以宇宙天地的形成、太阳月亮及万物的产生、人类的起源等为主要描述内容,它蕴含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习俗及拉祜族先民原始的哲学思想。拉祜族创世史诗是以想象性类概念和集体表象作为基本的思维结构,而集体表象则是整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混沌的、直观的和整体性领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8.
杨云燕 《考试周刊》2012,(37):183-183
[课堂实录]镜头一:"老师,我知道!我知道!"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发言,气氛很活跃。一个学生发言还没结束。其他同学就高高地举起手,并大声嚷道:"老师,我知道,让我来……""老师,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可一连几个孩子的意见和刚发表完意见的孩子的观点是一致的。镜头二:"老师,我来,我来!"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老师提问后,学生反问:"老师,你说什么?"  相似文献   
79.
上海外国语大学汪宁教授的力作《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以下简称为《思想》),以“俄罗斯思想”为线,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普京理念及策略进行研究,对俄罗斯的发展前途做出前瞻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80.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