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13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出版和新闻、文艺、理论等部门一样,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这是很自然的。这正说明,它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总方针中的重要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地为人们所认识。出版事业的能否健康发展,关系着一  相似文献   
52.
本刊的个性     
一个期刊没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中国图书评论》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一直追求着自己的个性。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3.
工程训练中心应当以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加强实践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54.
一、建设思路为节省投资,确保效益最大化,我们建议县(区)教育局网上阅卷系统的建设不仅要能够适应区域性统考、抽测和模拟考的应用需要,同时还要能够满足各学校平时考试阅卷的需要,即实现“教育局和下属学校共建的方案。”  相似文献   
55.
这些年来,书评这块园地,由冷寂到有些春气,以至初步繁荣;由无学到逐渐形成了新时期的书评学,有一个发展过程。 文化大革命中,棍子帽子满天飞,谈不上正常的真正的书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有了新时期正常的书评事业。  相似文献   
56.
编辑写书评     
伍杰 《中国编辑》2003,(4):48-49
编辑是书稿的保姆,在编辑的抚育下,书稿才得以出版成书。编辑和书稿朝夕与共,长相厮守,是最了解原著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心去写,一定能写出好的书评来。  相似文献   
57.
伍杰 《出版科学》2002,(3):23-27
20年来,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初见繁荣三个阶段,从有评无论发展到形成独立的书评学。1985年是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书评,队伍和阵地逐渐扩大,书评数量增多,书评和读书活动相互结合,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8.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59.
茅盾与书评     
茅盾(1896—1981)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理论家。从1919年发表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起,始终坚持文学理论研究,共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文学理论著作。在他的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图书评论。他一生  相似文献   
6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出版形势进展迅速。但是,1986年出现了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出版“低谷”。表现在图书库存膨胀,订数减少,销售下降,许多好书出版不了,使出版界对1987的出版形势忧心忡忡。如今,1987年过去了,正如赵紫阳在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所说,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因此,1987年是出版界走出“低谷”的一年,是开始向新高度迈进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