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各国文化   1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8 毫秒
21.
随着新媒体的全球崛起,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与广泛影响力,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逐渐转向全媒体化,这对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诉求。细枝末节的调整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传媒实战要求,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注入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要凸显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彰显职业导向、技能为本、应用优先的培养思路,必须结合媒介技术发展和媒介内容生产变迁的实际,确立全媒体的培养方向。这需要五个维度的探索:变分类为融合,打造"全时化"教学体系;变封闭为开放,强化"传媒现场"实训;变集体为个体,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变单一为多元,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变传统为现代,拓展"媒介化"教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2.
近年来,互联网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公众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拓宽了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渠道,由此打破了原先的政治权力格局,大众政治迅速崛起.以微博问政为代表的大众政治具有民粹主义的倾向,充分运用"名人效应"、社交化的情感动员模式传达大众的声音.大众政治是迈向民主政治的关键一步,但不能说大众政治就是完全的民主政治,大众政治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3.
主持人语:英国伦敦大学传播学教授尼克·库尔德利在《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一开篇便指出:"媒介弥漫在我们的感官中,我们对世界的感觉里充盈着媒介。"如今,媒介的触角网络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综艺娱乐节目、体育新闻,还是微传播、"网络红人"……纷至沓来的媒介内容、媒介技术、媒介现象刷新着人们的感知与体验,主宰着人们的理解与判断,裹挟着人们的趣味  相似文献   
24.
25.
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试析"人肉搜索"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是相对于机器搜索而言的,与机器依赖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不同,"人肉搜索"主要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和纽带,由网民积聚力量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源,对一些问题或倡议进行解答及回应.  相似文献   
26.
故事片《青红》讲述了一个凄伤的故事,是一段中国人特殊时期的经历。是些许地理空间中寻常又不寻常的痕迹。但《青红》又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青红》不相信眼泪、怜悯和同情;《青红》有的只是生活的细节、记忆的碎片。以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和挣扎:《青红》真实得令人触目惊心。它展示了两代人之间难以逾越的沟壑。构筑这沟壑的不是父辈的专制。也非子女的冒犯,而是处于化转型期的中国的特殊的现实。  相似文献   
27.
王家卫的影片总有一种互动式的连续性。使我们在每部影片中仿佛都能读出那些相似的元素;纷繁复杂的情感纠葛、追寻与拒绝的悖论,小人物的命运。飘泊感,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与普通产品一样,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分为导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但其自身的性质也使其生命周期呈现出特殊方面,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成败、发挥社会及经济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刘丹凌 《视听界》2004,(1):30-33
娱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排解困难、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宜池情绪的有效途径。在日渐显露出区域性消费社会的当代中匡,影视化显现出明晰的娱乐化征候,其原因主要在于非理性转向对人类感性方式的释解,消费社会的特殊心瑾诉求以及大众化的本质特征对影视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0.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