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9世纪末20初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美国。经过自然作家、生态学家、生态主义者和政府部门等众多力量的合力推动.特别是经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纳什和罗尔斯顿等荒野保护先行者的不懈努力,对荒野哲学思想的探索不断深化。荒野哲学范畴的规范不断完善.表明现代西方环境哲学界对地球生态文明的自觉探索。近年来.我国生态哲学界对荒野思想和荒野范畴展开多维度的学术研究,并有诸多相关成果相继面世。为此。对荒野哲学思想发展脉络、荒野范畴及其价值探讨、荒野哲学真伪命题辨析以及荒野思想本土实践进程等进行文献梳理与初步解读,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力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勾连,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弊端,重新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探寻人类新出路和新的生产方式的生态社会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高兹从生态学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最为系统和尖锐,所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想直接与现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相对立,试图建立以生态理性、合理消费、集约化生产等要素相调和的社会建制,并期望以此维护最大生态利益,缓解生态问题,并使人能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生活得更好更自由。重点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学》一书进行研读,挖掘高兹生态理论中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想"消费得更少,生活得更好"这一核心内容,以期对其所要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有较为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学界就草原生态的不同理解形成“恢复论”和“重建论”两种主张。现实的情形是,学界研究了自然环境演化、历史文化变迁和各类制度安排等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取得重大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界存在着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概念混乱,有效途径模糊,中介环节不明晰等问题,尤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为数甚少。由此该项课题亟待加大研究力度和规范强度。若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对草原生态应从其自然演化状况和历史变迁格局将生态恢复与重建在实践中给予双重具体观照达到现实有效统一,才能超越传统研究的简单僵化的历史时弊,从而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实践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14.
生态哲学十大范畴论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哲学是当代哲学界从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哲学新形态。而哲学的特征之一便是以概念范畴体系的有效统摄和合理建构,理论理念地揭示和实践理念地设计自身与对象世界及其关系的。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看,生态哲学的诸如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和重要范畴有必要认真审视并亟待给予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15.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关于非人类中心范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生态学根基和厚重的伦理学底蕴。这一范式所适时提出的新的思想观点,看待问题的新的审视维度,对人类重新认识由于忽视本来自身生存发展其中的世界,以及忽视自我与自然之间内在深层逻辑关联等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透视这种挑战背后所力图探寻在后工业时代解决生态危机、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的时代出路,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和深层体认的。特别是在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今天,精致梳理其生成过程和来龙去脉,并深度揭示其积极的借鉴成分和有益的启示因素,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学科视界的扩充与研究层次的提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自著名学者海克尔提出以来,以其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地扩充其学科内容,扩展其理论视界,扩张其势力范围,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从生态哲学的发展视野审视,随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凸显和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进,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的日趋深化,终于开启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态实践:探求生态危机根源与出路的主体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性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化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应该到人类社会一生态实践的历史中去寻求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作为社会实践的反映,才出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价值的错误判断。人类要走出当前的生态困境,同样应当首先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社会一生态实践活动,并由此转变人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于其中的生态环境的价值判断,转变现存的生产方式,最终走出生态困境,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发展观演进的生态文明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自“二战”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南北方发展冲突和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传统发展观并探寻新的发展观。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自觉和深入,对发展观的研究已深化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内在深层逻辑关系的新阶段。纵观当代发展观的演进及其价值取向,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生态文明转向之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和谐因素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读和谐社会,应着力把握其表征时代精神的理论特质,特别是其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其中彰显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并凸显其基础地位与时代特征。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构建认知能力与解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其研究已深化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内在深层逻辑关系的崭新阶段。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从生态哲学维度系统梳理和深度规范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背景与基础功能,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与生态和谐审视维度,和谐思维方式与和谐发展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生态和谐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