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科学一百年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百个瞬间》一书选题审定前,编写者拟定了一份20世纪全球二百个重大科学成果的候选题目,路甬祥院士以专业的眼光,从中勾出最有代表性的近一百个,又补充了他认为重要的内容。所以说,这本书为何 “定格”这“一百个瞬间”,而不是别的“一百个瞬间”  相似文献   
42.
雅趣     
夏丏尊曾在复旦大学教书,第一节课,夏先在黑板上写:“夏丏尊,浙江上虞人,没有什么洋翰林博士头衔,但希望注意,是丏尊,不是丐尊。”课堂上一片大笑。  相似文献   
43.
关于《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周维强蓝棣之老师的诗歌批评,有渊博的背景材料、敏锐的美学感悟和诚恳的人生体验,文体又相当漂亮,所以一直是我所愿意阅读的。他的第一本诗评著作《正统的与异端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列入“新人文论”丛书出版,我有过一本,后来被学生借...  相似文献   
44.
进入心理学的细部—─“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读后周维强几年前,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学家曾在一篇文章里恳请教育学界多关注教育的微观研究。我当时读了,深有感触。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但有的人仍然热衷于放谈教育观念,喜欢发表“宏观”(有的其实是大...  相似文献   
45.
对工科中专学生加强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通过我多年的数学教学,发现学生在计算的技能和技巧方面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46.
各种类型的散文选本,前段时间曾经走红书肆,如今渐有风息浪止的趋势。在这股“炒冷饭”的出版浪潮里,三联书店刊行的《北京乎》上下卷,也算一个别开生面的招数。这部把以北京及其文化为主题的现代散文汇编而成的散文选集,所以具有出版的价值,我以为有两个理由:第一,北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现象,而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交汇于此,譬如在文化教育方面,北大、北师大、清华等国内第一批现代模式的高等学府,首先诞生于此,而旧时代的不少遗老遗少又曾经云集在这儿,赋诗撰文,或执教大学;政治  相似文献   
47.
学林新语     
正别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读研究生时,绩优异。传说有一门课,教授出的考题非常难,大多数学生没能及格。学生决定向这位教授提出议。当他们来到这位教授办公室前,他们发现钱森的考卷正贴在门上:钢笔写的试卷工工整整,有一点错误,也没有一丝橡皮擦拭或涂改的痕迹!  相似文献   
48.
开学致辞     
不要把老师的讲台看做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者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不要把老师当成魔术家,老师是园丁,他可以而且也应该抚育和培植你们,但成长完全要靠你们自己!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不要讥笑不够聪明的人!他们不是自己想要笨的,他们也不是生来供你们取乐的。不要殴打那些比你们弱小的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谁也不要以为没有比自己更聪明、更强的人了。不要过分用功!这是针对那些勤奋学习的人说的。学校的各种作业并不是生活的唯一组成部分。人应该善于学习,不要死用功。必须经常…  相似文献   
49.
孩子登高     
缘缘21个月了。现在他已能够独立走上三楼。孩子很小时就相当活泼,热衷于去做任何对他来讲是新鲜、新奇的事情。譬如登高,当他刚刚开始学步时,就非常渴望自己爬楼梯。一开始,我还挺担心他会摔交,担心他的腿力承受不住。然而随着他的腿力的日益增强,他的那个走楼梯的渴望,似乎再也遏止不住了。只要一见到楼梯,他就剧烈地挣脱我的手,强烈地要求自己走上去。面对孩子的这种渴望,我想,为  相似文献   
50.
1997年,我读到赵柏田当时写的一组随笔时,我的感觉是,他远离了我原先对他作品的印象的框架。或者说,他进入了时代的“随笔写作潮流”。我那时读到的赵柏田的这组随笔,后来收进了他的随笔集《我们居住的年代》,交由作家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这册随笔集虽然写于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