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3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确定立意之后动手写新闻,就要进行取材。这好比盖房子,有了设计方案准备施工时,需要选好优质的材料,才能按照设计建成结实、适用、美观的房屋。同样道理,只有好的立意,没有好的素材,也难写出精彩感人的报道。因此,取材对表达新闻的立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2.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已于今年6月12日在北京揭晓。这些获奖的现场短新闻,给我们改进新闻采写带来许多启示,笔者认为其中三点启示尤为重要。启示之一:要写出好新闻,必须深入现场。这是因为,新闻事件发生在现场,新闻人物活动在现场,只有坚持深入现场采访,才能写出情景交融、如临其境的好新闻。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就是这样产生的。当时,人民日报记者孙毅赶到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73.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开业或开工以来”、“十多年或近几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打马虎眼来掩盖报道事实的“时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少构成新闻的“由头”。如北京一家报纸刊登的一条消息,开头便这样写的:“北京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13年来累计竣工住宅1000多万平方米,使首都70多万市民搬进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居民小区,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及本市提前步入‘小康’作出贡献。”读者看到这条消息的开头,就感到这是  相似文献   
74.
75.
众所周知,从中央到地方经常召开的各种会议,有的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或重大决策,有的是部署中心工作或规划未来,有的是表彰先进或交流经验,有的是公布信已或研讨课题……这许许多多的会议,尽管规模有大有小;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有的是政治性的,有的是业务性的。它都需要新闻媒体进行传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信息需求日益强烈的形势下,会议消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把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最新指示精神宣接告诉群众的有效方式,又是指导工作、动员群众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舆论手段。再从另一个角…  相似文献   
76.
今年2月初,从南方到北方,从一些大报到许多小报,纷纷刊出《“香妃”随风而逝》、《“香妃”化蝶》等消息,报道《还珠格格》电视剧中“香妃”扮演者刘丹因车祸而亡的事件。有的报纸甚而用一整版,以特  相似文献   
77.
关于事件通讯的写作顾名思义,事件通讯是以事件为内容的报道,它比消息的写作容量大。一般地说,消息为了争取时效,要求写作迅速、简洁,只能概略地报道事件发生或结果的情况。因此,有些重大的事件,单发消息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欲,这就需要通过事件通讯的报道,对该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介绍,甚而对有的事件能写出更深层次的反思。可以说,事件通讯往往是事件消息的放大和延伸。这种“放大”和“延伸”,包括报道的事实和报道的思想。只有做到这一步,事件通讯  相似文献   
78.
记者来信(包括通讯员来信),根据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或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揭露实际工作中的矛盾的写作体裁。针对性强,切中时弊,促使问题的转化或矛盾的解决。这种报道体裁,是记者(通讯员)以第一人称来写,用书信体的形式表达。从写作来说,它比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表达更加自由灵活。在记叙事实的同时,可发表一  相似文献   
79.
80.
(二)对会议新闻的表达在下笔写会议新闻之前,先明确一下报道思想和稿件的主题,这对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会议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会议活动虽然是会议新闻写作的基础,但会议新闻并不是会议简报和总结的复制品,这就要求每篇会议新闻都应有一个鲜明的报道思想和主题作指导.实践告诉我们,这个报道思想和主题不是凭记者或通讯员的主观想象,随心所欲定下来的.一般是从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前形势出发,由会议本身提炼出来的,既要抓住会议的特点,又要反映会议的本质.特别是党政领导机关和人民团体召开的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