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既是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是,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最终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价值认同是理想的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其实践路径是文学文本必须实现“审美传播”。作为具体操作手段,按国际出版市场规律办事,较多地选择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等“他者传播”做法,是在“坚持商业出版”这个大的经营理念下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朴素无华的人生里程,铺着一条艰难而又光彩夺目的事业之路。这条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一九七九年,原仅中专毕业的长春邮电学院教师胡士琪接到通知,参加邮电部组织的教育代表团,出访法国。回国后不久,他被破格评定为副教授,现在担任长春邮电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3.
近来一段时间,关于“都市报的冬天已经来临”之说,在报业颇为盛行。支撑这一说法的有诸多相关统计数字(参见吴海民《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一,载《中国报业》2005年第11期)——如果这些数字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冬天”说确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闻当然要传播信息。但同时,传播信息的新闻必须实现并创造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寻找时传祥》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一种比如钱,或者比钱理说不大清的物化、量化的东西很大程序上成了今天人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新课问题1:小明一家计划利用“五一”黄金周的时间从明到丽江去旅游。已知从昆明到丽江既可以乘飞机,可以乘汽车。并且一天中,飞机有2班,汽车有3班。请帮小明计算下,5月1日那天,他们一家乘坐这些交通具(同一班次),从昆明到丽江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分析:乘交通工具从昆明到丽江有2类办法:第一类法乘飞机;第二类办法乘汽车。其中第一类办法中有2方法;第二类办法中有3种方法。所以,从昆明到丽江有2+3=5种方法。你能用图式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表示出来吗?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归纳抽象:1.假设飞机有m1班,汽车有m2班。问从…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新闻审美传播的根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类理想之所在。新闻传播与人类对理想的美的追求密不可分。而且,只有那些主动、自觉地把信息传播与对人类理想的美的追求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闻的审美传播,才可能是具有最大最好的传播效果。在我们讨论了新闻传播必须实现审美价值之后(参见孙德宏:《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载《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让平面立体起来,让瞬间流动起来。这是摄影记者的追求,更是编辑的追求。“立体”与“流动”,事实上是如何让摄影报道以“瞬问的平面”再现,乃至表现“延伸的空间”,郾在摄影报道所记录的那个新闻事件的瞬间,能够对其之前的历史,之后的未来和横向的比较中,告诉或暗示读者更多的必要的事实,并引得读者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和人们产生某种影响。编发《工人日报》包括日前“张北地震”在内的摄影报道时,其目标均大致如此。  相似文献   
19.
到8月17日止,《工人日报》在第一版要闻版以整版篇幅刊出洪灾和抗灾的图片新闻报道共三个版面——这在《工人日报》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洪水肆虐,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工人日报》的同志们与全国人民一样忧心如焚,编辑部先后派出数十名记者赶赴各个灾区抗洪一线,以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报道灾区的受灾和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抗灾救灾的情况。随着  相似文献   
20.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