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语言的颜色     
一元旦无事,翻看身边的书籍,有许多是放置多月,竟没有寓目。平时读书功利,多是为教书而抱佛脚,闲书不得一阅。常此自然庸庸碌碌,味寡趣少。见到熟悉的朋友的几册书,好似又一睹面容,却也有了几分陌生感。比如灰娃、郜元宝、李静、刘绪源,大家各在一方,偶尔见面,所谈甚少。彼此的交流,似乎只有印在书里的文字了。灰娃以诗名世,其诗句不在常理  相似文献   
82.
书里看人     
这时候我就想:读诗其实也是读自己。内心的色彩会被历史余光焕发出来。有人被灵动的东西所吸引。有人则是沉到时光的深处。在历史的线条里,我们各自的姿态是大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83.
龚自珍     
许多年前去过居庸关,因为思想迟顿,并未写下过什么。后来偶然读到龚自珍的《说居庸关》唤起了自己的情感,才猛然感到古人有时认识问题确高于我们。由于这偶尔的事情,我对龚自珍便发生了兴趣,找来他的书一读,便有种很亲切的感觉。他写过许多有关京都的诗文,有些相关的遗迹,现在还能看到。人虽已去,旧物犹存,时光似乎并  相似文献   
84.
普遍认为:19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知识界不懈的的共同努力和思想交锋(其中也包括种种重要的原则性论争乃至由此形成的严重思想分歧).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思想空间和言论空间。并成功地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构建了现实存在的公共空间,使民众的思想影响和利益表达为各界所关注。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知识界的重大历史贡献。但无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不断分化的促迫,这种公共空间还嫌狭小.知识分子内部由思想争论引起的派系争执所造成的共识断裂和思想碎片化日益加剧。一个有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知识精英群体,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为社会进步更新知识、提供新的思想来源和智力支持的良性思想库,而不是因循徘徊,单纯为个人意气。学派政治,话语权。乃至思想、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扩张而纷争不已,自我矮化的特殊社会利益阶层。这一不乏例证的概括虽不完整全面,但已无疑问地成为当代一种普遍的症候。我们认为。一种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新思想的产生。除来自于有良知、有识见、有诚意、有公共关怀、有历史意识和现实观照的真正学术研究外,别无他途。而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但需要摒弃思想因循僵化、学术腐败堕落、自我利益追逐,更需要以宽宏的胸怀纷披歧见,以学术的公意驱逐私囿,以真诚的勇气换取力量。因此,一种关于凝聚共识、积聚力量以重振中国知识界知识和思想影响力的新的"思想/知识共同体"的思考就油然而生了。而《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许纪霖、罗岗等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一书便提供了辨析这种思考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85.
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对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存在对二人成了一种参照,潜在地制约和丰富了他们对乡村中国的文化想象。倘若没有北京的生活经验,鲁迅的乡下小说图景或许不会那么浓地呈现出地域色彩;而周作人关于江南民俗的勾勒,也缺少了对比的色调。鲁迅对北京文化始终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而周作人则对北京文化从批判逐渐走向欣赏。打量周氏兄弟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中的分分合合,兴衰流变。鲁迅与周作人有许多相近的思想,曾经有过密切合作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令后人玩味的故事。他们留给北京的,远不是文学上的花絮,倒是关于知识分子自我选择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86.
痛感与智慧     
人总是要生一点病的。在常人,生了病,赶快吃药,好了便不冉理会它。但对大智而言,生病的结果,往往在精神上留下很深的东西。我的朋友高远东对我说:疾病的痛感,会给人带来智慧。此话我是相信的。把痛感与智慧联在一起,是个有趣的话题,虽然二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我觉得,其中可琢磨的东西,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87.
这两年,与散文似已结下了缘份。自己不会写,但读它却渐有些入迷,故心中要说的心得也多了起来。这两个月,翻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品经典”四十八种,着实过了一次瘾。但读到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人关于散文的意见,觉得对于散文的问题,前人该说的大多已说了,后人再重复,实在有多余之嫌。散文是已熟透的文体,当代人要想在此处翻出新样,招引众人驻足观赏,没有天马行空的气魄与才气,我总疑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行至90年代,中国散文确实大热起来。不过这种热,大多是把思路拉向过去,重温周氏兄弟那代人的旧梦。汪曾棋、孙犁、张中行等人的魅力,就在于  相似文献   
88.
旧诗杂记     
1 晚清过后,旧体诗便已真正衰落。王国维做《人间词话》,似乎为旧诗词做了终结性的阐释。此后可以诗词扬名的人物并不多。倒是一些诗因作者的社会地位而引人注意。但那也是随在名人的影子后,点缀着他们的余辉。无文化业绩而独以诗词傲世者,少而又少。我读南社诸人的作品,常觉得有点悲凉感,如果不是因为反满兴汉,此辈人能否引人注目,还是疑问。柳亚子声名不小,可传世的东西便十分有限,这是旧体诗的悲哀。所以我相信鲁迅的那句话,“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被已被做完,此后  相似文献   
89.
艾青     
那一天在单位,诗人张志民的儿子忽然告诉我:艾青逝世了。 我不由地打了个冷禁。许多月以前,曾欲采访这位诗人,几次去他家,均因先生住院而未能如愿。我感到深深的遗憾,一位大诗人,便这样远离我们而去  相似文献   
90.
胡适的序跋     
胡适的序跋孙郁对于胡适的思想倾向和为人,学界已有定论。然其治学之道,是别具一格的。胡适的名气大,“五四”后,因倡导白话文而称世一时,人缘又好,故请他做序的人颇多。胡适写序跋,不像梁启超、陈独秀那样领袖气,而是温和地叙述,娓娓道来,有时竟把序写成了篇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