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与偏重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忧患意识不尽相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相关联。悲秋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颖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质言之,悲秋意识即包含了深刻的时间观念的生命意识,在它的背后,深隐着中国古代文人亲和自然、肯定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22.
离别与聚合、酬赠与题壁,分开来看,不过是唐人生活和创作中习以为常的几种事件和行为,但把它们集合起来,表现得如此频繁、深切、生动,无疑当首推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进一步说,这些事件和行为并非表现在元、白在朝为官的正常生活中,而是表现于二人被贬之后的跋涉旅途和逆境生涯,这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贬谪给元、白二人提供了贬时救助、贬后送别、别后相聚、跨时空酬赠以及题壁留言、题诗互勉的机遇,使他们得以超越凡俗、日常,既获得一种生命沉沦的深刻体验,又在创作中展示出多层面的内容和情感。元、白长达十年的贬途往还为“互动”提供了新的诠释,在见证二人深挚友谊的同时,也为其诗路书写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为唐代诗史树立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典样本。  相似文献   
23.
《唐刺史考全编》是一部颇具影响、广受好评的大著,然亦存在任职系年、史实考辨中的一些问题.本文择其与贬官相关者,析疑补正,希望使之更趋精准和完善.  相似文献   
24.
从思想心态、文学创作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刘禹锡研究予以全面的总结、归纳。思想心态研究以进入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大时段。之前偏重于对其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探讨,之后则趋向全方位和多元化考察。文学创作研究前六七十年间成果较少,80年代后才回归文学本位,进行了热烈和宏、微兼具的探索。  相似文献   
25.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6.
柳宗元的咏史诗多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将强烈的孤愤融入对历史的观照、反思之中,既使得咏史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又赋予史事以丰厚的现实内蕴和情感深度.其<咏史>、<咏三良>二诗即典型地表现了此一特点.  相似文献   
27.
针对学界多有争议的《笛赋》真伪问题,本文借鉴前贤观点,并增列新的证据,从三个主要方面证成其属伪作:一,《笛赋》有"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的话,而以宋玉生平论,当不会见及其事;二,由马融《长笛赋》"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的话可知,《笛赋》不应出现在马融之前;三,《笛赋》有"招伯奇于凉阴,追申子于晋城"的表述,但从现存文献史料看,伯奇事见诸记载已在入汉以后。综合这三点可知,《笛赋》当是一篇后人依据后出文献所作而托名宋玉的作品。  相似文献   
28.
诗十一首     
  相似文献   
29.
唐代元和贬谪文学有其特殊的风格,极度深沉悲壮,“孤愤”情怀是其主要内容。表现的方式或直接抒情,或以寓言讽刺,或将强烈的孤愤与饱经沧桑的悲凉心境相融,以深刻的理性去审视社会,解悟人生。或将强烈的孤愤之情融入对历史的观照与反思中,赋予深厚的现实内含。从而构成了元和贬谪文学的精魂——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30.
刘勰是我国中古时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屈原,并有论屈赋的专章。为了加深对屈原和刘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楚辞》和《文心雕龙》这两部宏篇巨制,我们有必要就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作一认真地探讨。一、刘勰对屈原是褒还是贬? 刘勰在《知音》篇中说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