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1.
现代传播媒体是一种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具有事件得以发生和影响事件怎样发生,界定问题以及对问题提供解释与论述,由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义的种种能力。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认为大众媒体有三种功能:监督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环境,传递社会遗产。可以说,这三种功能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传播学家丹尼尔·勒纳所指出的:“传播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变化的晴雨表和推进器。”因此本文所着重要探讨的正是传播模式和社会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近十年来我…  相似文献   
12.
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到《玉观音》,在海岩演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错综复杂的男女爱情故事中,都深藏着一个人性的“罪与罚”的主题,这种“罪”与“罚”又大多由女性承担,为什么?论文分别从“道德归罪”与女性邪恶原型;“自我归罪”与女性认命心理论述了海岩的电视言情剧所隐含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3.
应该如何培养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是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这其中有的强调理论,有的强调技术,有的侧重“学”,有的偏重“术”,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其实都应立足最基础、最根本的语文知识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强化基础,拓展语文知识;通过强调运用,提高语言能力;通过强力培养,提升人文素质,这才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最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强势品牌品牌 是市场经济孕育出来的产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只有产品,没有品牌。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产品品牌往往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最后归宿,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已经成为资本价值和市场竞争经济的“原子核”。在这种情况下,对品牌的打造及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仪式传播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仪式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方式与符号表述,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正如英国人类学家菲奥纳·鲍伊指出的“仪式有许多功能,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在群体或社会层面上,它们可以成为情感的渠道并表达情感,引导和强化行为模式,支持或推翻现状,导致变化,或恢复和谐与平衡”。①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女性的地位和变化是映现社会历史进步的一幅特殊镜像,女性形象的文化虚构构成了影视叙事的主导动机.那些活跃在大众传媒中的各种靓丽多姿、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似乎成为女性进入现代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做女人真好"俨然成为女人的一个无庸置疑的现实.然而这不是谎言便是神话,在可感、可触的现实女性和五光十色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之间,必然是"真实女性"的篡改和失落.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反省和质疑真实的女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而前段时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无意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将碎片化的素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风格简约、主题明确、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短小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城殇》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呈现出与普通纪录片所不同的特色。在新媒体时代,其创作与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