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42.
43.
2018年,实体书店整体上呈现经营回暖与复兴的态势。书店变革的热潮引发行业经营层面的理性思考,酝酿着新时代背景下的身份自觉与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44.
在2014年,一京一沪两大出版名社各自出版了一薄一厚两册当代编辑出版人的回忆录。薄的是曾彦修所著《平生六记》(三联书店),仅有区区八万字;厚的是施燕平所著《尘封岁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皇皇五十余万言。虽说都是个人回忆录,但前者是典型的三联版文化读物风格,后者却被南京大学敏锐地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刊》,染上一丝学院派的色彩。两位作者,都是有着革命经历的老新闻出版人。曾彦修生于1919年,1937年以热血学生身份进入延安投身革命,1949年作为南下干部主持南方日报社,20世纪50年代进京担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施燕平生于1926年,烽火遍野的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苏中游击区抗日,解放战争后随军进入上海接管中华书局印刷厂;因为爱好文学,“百花时代”被当作工业战线创作队伍的新生力量转业到上海作协,安排由巴金带徒培养,编辑文学名刊《萌芽》,转身为有着红色出身、前途光明的文学骨干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基层干部。相比较而言,曾彦修因为晚年长期身居京城,以“严秀”为笔名写下大量深刻反思苏联崩溃历史的杂文,影响深远,名声更著。而施燕平,按照回忆录作序者与出版推动者吴俊的话来说,则是“被沉默的少数人”。即便在文学圈,也少为人知。事实上,他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文革”中,施燕平被卷入著名的上海“写作组”,20世纪70年代成为服务激进政治的“文革”代表性杂志《朝霞》负责人之一;1975年底被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推荐,调入北京担任复刊的《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协助袁水拍贯彻极“左”路线,成为“文革”文学与政治的重要见证人与当事人。有意思的是,当根正苗红的新中国青年文化干部施燕平正从“文革”风暴的发源地上海进入政治中心北京时,老革命曾彦修却以“右派”之身从1960年起外放上海《辞海》编辑所从事编务工作,直到1978年才重返京城担任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而差不多这个时候的施燕平,正随着“四人帮”倒台接受完审查,结束三年多的京城生活,重新回到上海,最后在复旦分校任教寻得圆满归宿。两位出版人一北一南京沪两地城市间风水轮流转式的工作调动,意味深长地折射出新中国复杂的政治情境中知识分子令人唏嘘的起伏浮沉、荣辱悲欢。  相似文献   
45.
试图在社会闲暇文化的视野中审视电视,主要是出于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受众主要是在自己的闲暇时间接受电视传播,而电视也是以极大限度地占领受众的闲暇时间作为它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提.不  相似文献   
46.
一 作为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社,作为一座对20世纪中国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化重镇,作为一家曾经与英国麦克米伦公司、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并称为世界三大出版机构的出版企业,刚过百年纪念的商务印书馆在一个世纪的历史视野中逐渐成了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它的研究在世纪与千年之交前后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热点.  相似文献   
47.
1936年,当法美两国的电视台开始定时播送节目时,世界迈步走入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时代,同时这也意味着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翩然而至:电子声像传播的出现与普及。  相似文献   
48.
《教育与出版——陆费逵研究》是专题研究出版家陆费逵的著作。其主要特点与贡献在于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中国近现代出版史进行关联与比较研究的宏观视角;从产业竞争有利于出版发展的角度,深化认识中华书局的价值;站在社会进步的高度,真正理解教育与出版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9.
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全民阅读工程迎来更大的推进契机,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顶层设计”凸显全民阅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全民阅读立法,明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中的政府责任;要提高全民阅读工程社会化程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理性顺应现代阅读潮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要建构全民阅读评估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50.
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成了近年出版史研究领域一种可贵的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出版史研究坠入了一个相对的低落期,但以现代文学研究为主的其他学科在跨学科研究的推动下向出版史领域多有介入,众多的学院派学者开始超越传统的以文本分析为主的界阈,而对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大学、出版社等制度性空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种从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的做法,落脚点多在于揭示、凸显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等,由此而取得的可喜进展,使得出版史研究大大超越此前多满足于史料整理与罗列这一层面,而获致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视野与学科品格.但毋可讳言的是,因为这些以学院派为主的研究者对出版行业的相对隔膜,谈出版文化往往偏重于阐释推演,难免失于史实空疏与不确.与此相比,一些出版中人尤其是老出版家因为长年注重史料爬梳,且有亲身的出版经历,对史料运用慎审,结论精当,一旦从出版文化的角度观照史料,往往豁然开朗,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