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8 毫秒
21.
由于全球结构的复杂性变化和国际传播技术的迅速迭代,基于传统媒体内容分析以及国际受众调查框架下解决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问题的研究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以“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而去理解全球交往、国际传播、国家形象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人际、族际以及国家间交往的不断延伸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在长时段的历史场合中,交往而非隔离是历史的基本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全球交往观是我们重思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从全球传播媒介发展入手,总体分析了世界传媒发展的基本路径.文章认为,产业化是世界主要国际传播媒介发展的重要经验,中国国际传播在发展过程中,在保证根本职能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应充分重视国际传播的产业发展路径.这一路径是中国国际传播媒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3.
新媒体:威胁还是机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7月7日早上,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在网上制作传播声音和图像流的人)"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这种"整合型"媒体采编发布形式的出现,被看作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的又一轮挑战.然而,挑战究竟有多大?传统媒体又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4.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之"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论坛于10月28日上午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出席本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黄星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作特邀演讲.来自学界、业界的数位专家学者围绕"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话题作了精彩发言,重点探讨了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战略、策略及其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5.
一、美国公共外交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国民众进行交流并推行对外政策,从而促进国家利益的行为.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运用和推行公共外交的典型国家.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2009年版文化统计指标体系为例,系统介绍和分析了当前国际学术领域对于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统计的意义;通过对联合国世界文化统计指标的研究,探寻了指标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原因;提出了中国在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大发展背景下,这种指标体系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
2009年,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国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目标战略性调整 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28.
一、"民生问题"及"以人为本"相关议题 公报提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强调,也必然带来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当前,由于地区差异,贫富问题带来的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真正的小康社会需要有合理的分配机制、也就是"国富"与"民富"共举,大幅提升百姓收入水平,推进社会公平.这不仅是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策略的需要,也是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需要,更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这牵涉到人心向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9.
张毓强在《中国记者》2008年第3期撰文认为,全球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但是这不足以概括其未来特征。全球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应是挑战中的光明。  相似文献   
30.
2007年,广播电视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并形成由规划到政策和标准制定,直至政府全力推动,各个环节连锁推进的局面。主要标志有:一、已有数字化时间表的国家数字化计划稳步推进,让人们看到广播电视数字化化明朗的未来;二、很多国家宣布了自己的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