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典型大效应朽木搞新闻要抓典型,人所共知。但对典型的理解,在一些人那里,却未见得全面、正确。习见的一种情况是,一提抓典型,就马上联想起“大手笔”、“大典型”、“轰动效应”,就想抓出所谓的“深度”与“高度”,随之就想去写大通讯,“大纪实”,配评论。这些...  相似文献   
62.
声音和面孔     
前几天应邀去人民日报社参加该报评论部召开的一个关于新闻评论的座谈会,会上我就上面这个题目作了简短发言。回来想想,这实在是可以做出一篇文章来的。我的意思是,新闻评论——当然包括各种发表在报纸上的言论,如署名评论、编后、短评、编者按,乃至文艺副刊上的杂文,而更主要的是社论、评论员  相似文献   
63.
我们平常所说的失实,是指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明显”失实。比如说,把对的弄成了错的,抑或模棱两可的;又比如说,将人名、数字、细节弄错,等等。一句话,这类失实,是新闻工作者采访不实、作风不实而致的新闻失实。或者说,这是“显性失实”。 有显性失实,有没有“隐性失实”或“潜性失实”呢?有的,而且有的还很要命,很可怕。近日参加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64.
朽木 《传媒》2002,(4):25
"粗俗是生活中相当重要的元素.我们需要一点坏品位……"这是《BAZAAR》杂志时尚编辑Diana Vreeland提出的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5.
今日造假, 明日澄清, 今日造谣, 明日辟谣。真没想到, 这种小孩“过家家”、“翻烧饼”一样的玩意儿, 竟然在如今的一些传媒上流行开来,成了“时尚”, 而且, 已由文化娱乐报道蔓延到时政报道之中。有人谓之曰“幽默新闻”, 有人斥之为“问号新闻”, 依我看, 这是一些媒体病了,  相似文献   
66.
英雄与“粉丝”,谁该唱主角?发生在媒体上的英雄遇冷,“粉丝”爆炒的现实,让我们惊见某些媒体做出了忘却责任、一味媚俗的答卷。鉴于此,这篇短文值得读一读,想一想。  相似文献   
67.
新闻要新要奇,新闻要快要抢,这都是不错的,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有时候就不能这么做,有时候就要用用逆向思维,就要唱唱“反调”。 先说热与冷。搞新闻的,不管是记者通讯员,还是编辑总编辑,都希望报纸办得火,有可读性,有亮点,有卖点,有叫座的新闻,有让人眼睛一亮的独家报道。因而,新闻业者往往奔“热”而去。一条消息,一张报纸,如若能“热”起来,“火”起来,争相传阅,街谈巷议,则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收成”,最大的幸福了。因此,就时不时见报上“热”这“热”那的。老实说,这些“热”,有社会中固有的,更有编辑部“炒”起来的。“爆炒”之下,“高温”之下,焉能不热?然“炒”而热”,又往  相似文献   
68.
另类淘书     
中国文人大都有一个淘书的记忆.这类佳话,习见于种种书话之中.那份温情中夹带罗曼蒂克,执著中蕴含儒雅之风,自娱娱人,常会拂动爱书人的那根敏感神经,细听似有曼妙的丝竹之音,在顶上胸间隐然作响,于是乎不知不觉间身上便濡染了一份或几许书卷气了,世间又多  相似文献   
69.
70.
《北京日报》近日在其《教育周刊·科技》版头条发表了对邹承鲁先生的采访录。针对最近一位教授向新闻媒体宣布将用5年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一事,这位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向科技界人士坦言:真正的科学成果不会先在新闻媒体上炒作。我以为新闻界的同志们也应该认真读一读这篇采访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