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艺术的视角--理解麦克卢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麦克卢汉的学术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的传播学研究的实际出发,提出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出发来理解麦克卢汉,将为我们理解他那些奇诡的理论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2.
媒体作为人们认识现实的一个中介,和社会生活有着长期的互动关系。在媒体的发展史上,有一些重大或者突发事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极大地扩大了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促进了新兴媒体的发展,成为媒体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比如广播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比如电视史上的肯尼迪遇刺和阿波罗登月。而因特网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其快速的膨胀式发展迅速使其在信息传播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引人注目的第四媒体。在我国,自1995年因特网对用户开放以来,经历了亚特兰大奥运会,我驻南使馆遭北约…  相似文献   
23.
24.
李凌凌 《今传媒》2015,(3):22-25
本文借中国接入互联网服务20周年之机,总结了互联网技术创新给信息传播业、传媒业、政府治理和民间社会等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提出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技术创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方式,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开放式的信息流动促进了传播领域的更新换代,破除了传统传媒业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传播业的开放倒逼了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政府施政的效率。互联网的网状结构培育了强大的自组织能力,释放了民间社会的活力。呼吁进一步破除制度壁垒,促使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25.
26.
纵观中国媒介生态环境,以城市低保人群、农民、服刑人员等为市场诉求的栏目、频道、报刊少之又少,而都市报、都市频道、时尚杂志、财经期刊却遍地开花。传播学知沟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媒介硬件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是造成信息时代信息富人、信息穷人鸿沟不断加宽的主要原因,而知沟的不断扩大势必衍化出边缘化的弱势人群。不仅如此,有些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时常运用娱乐化的冷漠的方式来报道弱势人群,将弱势人群揉捏成“丑角”展示给受众,制造新闻噱头。媒介失语将加剧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媒介失语、缺位的逻辑后果(一)损伤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在…  相似文献   
27.
初秋的一个夜晚,新落成的河南新闻大厦十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正在收看香港凤凰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殉难捕溪江前拍摄的最后一段录像。浙南山区秀丽的青山绿水、古老的村庄在屏幕上徐徐展开,突然,镜头开始旋转,混乱,接着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和黑暗…… 夜晚如此安谧。赵德润,这个高大坚强的东北汉子,默默地为这位他所敬重的同行流下了眼泪。他觉得,作为一个记者,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记者,一个曾亲自参加航拍的记者,此刻,他的心和赵群力的心是相通的,他理解他在工作中所付出和享受到的一切,无论是难言的…  相似文献   
28.
李凌凌 《青年记者》2012,(27):27-28
今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工作室内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未成年患者用水果刀刺向医护人员,致一死三伤。触目惊心的砍杀行为之外,围观群体就此引发的狂欢表态成了事件中更大的新闻。参与某门户网站关于这条新闻调查的6161  相似文献   
29.
李凌凌 《当代传播》2004,(1):46-47,50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接收者——网民。和传统媒体语境中的受众相比,网民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接收信息时,他们表现出很多和传统媒体受众迥异的特征,体现出新媒体和受众的互相培养。本文将通过与传统受众接受心理的比较,分析网民的信息寻求和接受心理,并探讨网络媒体相应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0.
网络媒体的编排设计应该处处贯彻“方便”原则。网络媒体易读性的本质就是信息展示方式的方便与合理,让受众在一种安定愉悦的心境之下,迅速发现并轻松解读自己所需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