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到新华社工作近10年,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所在的新华社对外部中央新闻采编室是“没有午休”的小组,我本人则是从来不吃早饭的记者。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工作是一项让你干着干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倒下的工作。我本人心脏也经常不规则地跳动,可也检查不出毛病来,没准哪一天就“英勇就义”了,然而,我还是对新闻工作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72.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李希光一1995年冬天,在结束对《华盛顿邮报》半年的工作访问之前,我根据对这家及其它主要西方媒体的统计分析和访谈,撰写了一篇题为《美国媒体是如何把中国人民妖魔化的》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针对西方媒体用诸如...  相似文献   
73.
约两年前 ,人民日报开办了自己的论坛———强国论坛。此举一方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对新闻发表感想的机会 ;另一方面 ,考虑到电子论坛在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的火爆程度 ,人民日报还希望网络版的效益可以弥补报纸发行量骤减而带来的损失。很快 ,强国论坛已经达到平均每天 7万的浏览量 ,成为最火的中文论坛 ,其受众的年龄基本在 19至 35岁之间[1 ] 。但是论坛中的众多使用者并不满足于讨论官方报道的那些新闻 ,他们还会在论坛里张贴官方媒体没有报道的新闻故事。这一媒体行为使那些被媒体忽略的问题受到关注、被隐藏的话题变得透明。电子空间…  相似文献   
74.
“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 最近,在汉城举行的一个国际传播学会议上,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美国媒体说,“国际新闻报道其实是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他的意思是说,任何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都脱离不了其国家安全、国内政治、文化、意  相似文献   
75.
76.
新时期,关于国学以及国学教育的宏观研究较多,但是,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高师院校国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文章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从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这一视角来探讨其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7.
新时期,关于国学以及国学教育的宏观研究较多,但是,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高师院校国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文章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从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这一视角来探讨其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8.
一、培养和引用信源 记者获得信息的来源被称为新闻源.新闻源可以分为两类:(1)向记者提供信息的知情人、目击者、官员、学者专家或其他人员,即信源.在采访中,信源就是采访对象.(2)出版物、报纸、杂志、文件、论文等.这两类新闻源,一类是人,一类是物.两类新闻源相比,"人"提供的消息更重要、也更具有时效性、戏剧性.我们曾经讲过,新闻就是"他说",依靠他人提供的信息来构建新闻,既体现了新闻的功能,又突出了人物作为新闻事件主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79.
想当一名好记者,必须具备十八般武艺,能采访,能写作,精通各种知识,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但在所有这些技能和素质之上,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就是新闻敏感.它要求记者大脑的“雷达”随时开着,随时过滤身边的一切事情,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相似文献   
80.
2012年8月下旬,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穿过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翻越萨彦岭,来到唐努乌梁海.“大篷车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一部分.自1999年李希光开创“大篷车课堂”以来,每年夏天他都会带领学生到边疆或域外展开中国边疆史地和人文故事的采访写作.西敏斯特大学教授戴雨果说,“2007年春天,我跟随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去西藏.我惊奇地发现,李希光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和欧洲古老哲学家教学方法与富有魅力的实用技能的美好结合.”本文根据李希光教授2012年5月14日在塔里木大学的演讲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