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1.
程也: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非常大,电子化的浪潮大有将纸媒淹没的趋势,传统媒体也摆出严阵以待的架势.您怎么看待这种冲击? 李希光: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比如说美国开始出现没有报纸的城市.  相似文献   
92.
中国的话语总是被西方新闻界和学界牵着鼻子走。总在回应西方政府、媒体和学界,总在为自己辩护,没有精力和能力为自己设置国内外议程。例如。代表“国际社会”发言的权力被剥夺,在非政府组织中没有声音,在国际学界和国际上有影响的智囊里没有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93.
2005年初冬,刚刚从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任上退下来的赵启正来到上海瑞金医院看望90岁的汪道涵先生。在汪老的病榻之侧沿墙放着几个不及人高但宽阔的书架,上面放着三四百本书。汪老说:“你看我已是‘四管齐下’了(导尿,输液等等)。”他让护士从书架上取下3本灰色的厚书给赵启正看,那是一套新出版的中译本《近代数学》。汪老说:“我已看了复变函数一章,温故而知新嘛!”  相似文献   
94.
高层人事变动危机主要源于3方面:一是由于内部人事斗争、管理分歧等原因,某高管被调离、解雇、劝退,或其主动提出辞职.二是丑闻引起的高层人事变动.三是正常的高层人事变动(如离职或岗位变化),但引起外界不必要的猜测.  相似文献   
95.
作为记者,看起来像是文科工作,但在新闻报道中会使用到许多数学知识:报道一个统计报告、使用问卷调查的结论、理解一次试验的意义……等等.但是,数字中常常隐藏着许多名堂,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数字误导.笔者向读者介绍在报道和写作中的数字运用:一是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字陷阱,二是介绍如何正确的报道数字.  相似文献   
96.
采访、观察和文献研究是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三大来源.任何通过研究信息载体核实、确认、了解、学习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要求记者做一个敏锐、能够批判性思考的读者.这是因为,事实真相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记者的责任并不像某些学者说的那样简单——记者不但要判断手中的信息是否可靠,更要做一个独立的信息分析员.否则,记者很容易就被他人操纵,也很容易就拿这些虚假、歪曲的信息去操纵他人. 一、文献研究的价值 对于记者来说,进行文献研究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因为它的价值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97.
2013年全国两会在选举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同时,也迎来了两位新任新闻发言人,这是全国人大首次由女性担任这一职务.两会新闻发言制度走过而立之年,“新面孔”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备受世人关注.从“国家叙事”与“个人修辞”的关系、“接受概念”与“话语自觉”的关系、“不回避热点”与“主动设置议程”的关系等3个维度来挖掘2013年全国两会发言中的一些背后逻辑与亮点,评点两位新闻发言人在回应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98.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99.
一、好记者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包括三方面:(1)对采访事件的好奇.这会让采访对象认定你的企图是纯正的,你是来搜集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而不是来寻找与事件无关的内容爆料,或者来对采访对象进行道德审判的.(2)对采访人物的好奇.这种好奇是一种真正想要了解采访人物的故事、想法的意愿.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好奇,让采访对象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而更愿意袒露自己心里的想法.(3)从受众角度的好奇.采访的最终目的是写成一篇新闻稿件、制作出一期广播、电视节目.记者需要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什么内容是受众想要知道的,最后形成的产品要满足受众(合理)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100.
记者要想得心应手地完成这样一个新闻生产流程,需要多年的采访写作专业训练。然而,获得这样的娴熟本领,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仅仅靠实践还不够。优秀的记者通常对什么是新闻、为什么要这样报道新闻有着深刻的理解。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两个大问题:一、什么是新闻?二、什么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