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二大即将召开。党的十二大以后,全党、全国人民将在党的纲领的指引下,努力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为此,我们中央台的全体同志要全力以赴,抓紧落实各项有关的计划和措施,保证高水平地、出色地完成有关十二大的宣传工作。同时,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研究如何努力开创广播事业的新局面。现在提出三方面的问题,请全台同志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探讨广播语言问题的时候,有必要重温一下延安时期办广播的优良传统,重温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是在1940年12月30日诞生的。1941年5月25日,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电台广播工作的指示”,其中就指出:“广播材料应力求短小精彩,生动具体,切忌长篇大论、令人生厌的空谈。”这是党中央就人民广播事业发布的第一个文件,是根据革命事业的需要和广  相似文献   
13.
太阳图纹在彝族服饰上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彝族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将太阳形象人格化,并赋予其一种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创作出多种象征太阳的图纹绣在服饰上以祈求保护与庇佑。这种象征原始崇拜的太阳图纹,在服饰上逐步演变,渐渐成为一种极具实用意义的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14.
杨兆麟 《武当》2005,(1):39-40
李氏太极拳创编人李瑞东多年致力于推广武术,他的大弟子张滔和长子李伯英的武功最好。后因李瑞东年事已高,张滔和李伯英接班收徒教功,最得意的门生是陈丹舫,他自幼练武,擅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各种拳术,又能熟练使用刀、枪、剑、戟、杆等各种兵器,还熟研中医,是北京的名医。他后来接李派衣钵,在北京黄米胡同收徒教功。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5周年纪念日。1940年12月30日晚上七点,从革命圣地延安的王皮湾村,电波传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响亮呼号,这座电台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播音员报道了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和陕甘宁边区及其他边区的新闻。稿件是由设在延安近郊清凉山上的新华社语言广播部(简称口播部,新华总社分为文播和口播两大部分,文播用电报发出)编辑的,由通讯员送往王皮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自1940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以来,迄今走过了60多年的路程;新中国的电视事业自1958年诞生迄今也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半个世纪在时间的长河中弹指一瞬,当年风华正茂的事业开创者们和最早几代从业者们如今大都年事已高。他们亲历了人民厂播电视事业的开创、成长、发展、改革历程,他们曾竭尽心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丰富的广播电视工作经验,他们对自己的广播电视生涯有着深切感悟。为迎接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65周年,为配合全国新闻界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教育,本刊编辑部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文化战略事业委员会共同策划、编辑了“我半个世纪的广播电视生涯片断”系列文章若干篇,本刊自2004年第5期起陆续刊登。老广播电视工作者们的经历、经验和体悟定能给新时代的读者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从古代崖画、青铜器及纸本画等文物上分析百越族群原始服饰形象,接着用文献资料阐述百越族群以傣族为代表的服饰流变情况,最后探析其传统服饰的历史承袭。在传统服饰的传承中,折射了民族原始古朴的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18.
2002年6月18日,我正在河南省漯河市参观几个繁荣经济,共同富裕的村庄,晚上有事和北京通电话,不料却得到一个噩耗,全国广播电视界和新闻界所尊敬的吴冷西同志不幸病故了。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在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播媒介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除了冷西同志,没有第二人了。静夜无语.在深切的悼念之中,他那严肃认真、沉着稳重,奋斗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的鲜活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9.
1943年4月初,那年我19岁,离开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统治的北平,经西安宝鸡,翻越高耸的秦岭和险峻的剑门"七十二峰",到达"陪都"重庆。在那里,我几乎每天阅读中共中央南方局主办的《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和《大公报》等报刊,阅读了范长江、邹韬奋等人的文章和作品。随后又阅读了斯诺的作品《西行漫记》等,理  相似文献   
20.
傣族织锦图案作为西南地区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织锦图案之一,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论述傣族织锦图案特点,结合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款式、面料和色彩三要素对傣锦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