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5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回顾了“主体性诉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剖析了主体性的概念演进以及主体性哲学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及其限度;分析了主体教育的理论嬗变,展示了主体教育的实验成果与经验。基于对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反思,提出了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主体教育的应然使命及发展路向。指出要以全面深入地认识主体性为前提,通过课程教学的主动变革与创新来增进教育过程的主体性,通过“多主体参与、多中心治理”来增强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2.
103.
今年6月1日是西方教育大师杜威去世50周年忌日。特发两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04.
作为一个直接参与过新课程某些方案设计和相关活动的“知识工作者”,曾因所承担任务的需要,费尽心血去寻找不同的声音或者反思的文字,然而在当时是很难如愿以偿的。今天,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中,都能随时见到或听到困惑的、抱怨的、批评的甚至颠覆的意见,而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只要是以建设和维护的心态来解读,都会有所获益。我的反思从成效开始。  相似文献   
105.
30年前,我国基础教育以恢复高校招生考试、恢复重点学校、恢复专业职称评定这三个恢复为契机,进入一个拨乱反正、重新定向和定位的新的运行轨道。自那以后,基础教育的变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宏观变革阶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阶段;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阶段。每一个阶段面临特定的矛盾确立核心任务,采取特定的策略解决突出问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在改进实践、发展事业的同时,也提出教育理论更新与重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6.
杨小微 《成才之路》2010,(10):I0004-I0004
从2003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倡导教育家办学.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改革与发展进行专业化指导的呼唤。我理解的教育家没有一个标准.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类。不过应该有一个基本诉求:所有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教育家的人都应努力成为知者、仁者和勇者。  相似文献   
107.
当今社会,在应试取向及办学的利益驱动之下,出现了学校教育的"沙漠化"现象,即人们所说的"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学校的许多行为往往只对某级领导的政绩负责,只对学校的声誉、校长教师的业绩、职称乃至奖金负责,委婉地说,是以最大限度减少自己的经济或名誉损失为行为准则。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于教  相似文献   
108.
学校变革一般要经历"三部曲":学校草创或校长初任时期需要凭借校长的个人魅力来推进变革: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则要求学校展开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于是学校进入"制度跟进"阶段:在经历了以管理重心下移、组织功能整合、组织关系"扁平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组织变革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之后,合作互  相似文献   
109.
徐冬青  杨小微 《中学教育》2010,(5):16-19,24
基于实地考察和合作研讨,以某中学为例探讨了灾后学校教育重建问题,分析了这所学校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呼唤重建型领导、在教学改革中渗透重建、以课程改革丰富重建内涵、抓住提升学生学校生活质量这一关键重建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思考。最后,从灾难记忆的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提出若干启示,即:灾后关注应当有度,尊重生命是最深层次的价值判断标准,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促成“汶川共识”。  相似文献   
110.
当今世界,一个慢字,正悄悄地潜入我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论是放弃汽车出行、以自行车为时尚的慢城市理念,还是包括慢食、慢跑、慢阅读等在内的慢生活方式,都在提醒我们放慢节奏、细细品味、过一种真正低碳而高品质的生活。暑期赴北欧考察,一方面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