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今年2月上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1家首都新闻单位,以大量篇幅同时报道宜昌市创建文明城市的作法和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市委书记田震亚肯定说:“我们市的文明创建工作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果,宜昌日报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42.
近几年,报纸的版面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新闻图片的数量越发越多,篇幅越发越大,位置越发越重。与过去“重文轻图”、“文多图少”境况相比,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是一种历史性的飞跃。然而,当图片发大了发多了之后,一段时间内又出现—种令人尴尬的现象,这就是图片的数量多,精品少;图片的篇幅大,分量轻。我们《宜昌日报》也存在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初步找到了答案。问题在于注重了从形式上突破(如编图片头条、设图片专栏、办图片专版等),  相似文献   
43.
三峡有个百年梦,21世纪初叶是三峡梦圆的时刻,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将于2009年在三峡全面建成投产。 宜昌有个振兴梦,21世纪初叶是宜昌梦圆的时刻。随着三峡工程建成发电,宜昌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都。“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宜昌市的振兴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4.
地市级党报在全国党报系列中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是一支十分重要的新闻舆论力量。据对126家地区党报的调查,其发行量等于人民日报和省报总发行量的2倍,其中乡镇以下(不含乡镇)的发行数占总发行数的1/4。宜昌地区党报的发行总数为6.6万份,本地区平均每千人20份。而宜昌日报发行数为4.5万份,本地  相似文献   
45.
“图文并重”已在全国报界形成共识多年,且不断出现新的成果.过去,人们把工作重点放在老总上,认为实现“图文并重”的关键是领导解放思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老总们开始重视新闻摄影的时候,新闻摄影自身又常常捉襟见肘,拿不出打动人的佳作来,尤其是创新之作寥寥,大路货充斥版面,图片多了,在版面上的位置也重了,新意却不够.回过头来,板子还得打在老总身上.长期以来,报社特别是地方报社由于各种原因,对新闻摄影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对提高摄影记者素质抓得不够,反映在图片上便是创新不够.分析目前地方报纸新闻摄影队伍现状,别处我不敢说,敝报里有教训可以总结的.我丝毫不愿贬低摄影同行,相反,我对摄影记者辛勤劳动和工作成绩一向钦佩.过去报社选新闻摄影记者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从摄影爱好者中挑选,文字水平要求不高;二是从不大适合搞文字的编采人员中选拔.被选的同志大多数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高等教育,从事新闻摄影之后长期没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造成部分摄影记者实践多于理论,吃苦多于读书,动手多于动脑.近几年,各个报社开始注重新闻摄影队伍的建设,这种状况大为改观,如地市报中的《襄樊日报》等,抽调精兵强将搞新闻摄  相似文献   
46.
经济报道是党委机关报报道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改进经济报道,引起读者对经济报道的关注?近年来很多新闻单位创造了一些新鲜经验,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经济报道中,特别是地方报纸的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编辑部认为很不错的策划,受众却反应冷淡;有些内部评价很高的宣传,读者只不过“看报看题”,很少去细细品味;就连个别受到奖励的稿件,受众阅读率也并不高。这种现象有点像某些戏剧,获了奖,却卖不出票。戏剧卖不出票就演不了,而报纸的宣传,无法立马检验某篇稿子的阅读率,这就给一些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47.
“深”不下去:长久困扰新闻界的一个难题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党中央一再殷切期望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今天,那种靠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采写新闻的现象却时时浮现于社会。记者“深”不下去的“症结”在哪里?宜昌日报对此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报社决策者认为,上述现象的  相似文献   
48.
潘星兰、杨大兰,人们习惯称为“两兰”。90年代第一个春天,这两个19岁的女青年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发现和报道“两兰”这个时代典型中,各新闻单位作了大量工作。作为英雄家乡湖北的宜昌日报,也在发现“两兰”、报道“两兰”中尽了应尽的一份责任。“两兰”这个典型,是宜昌日报创刊41年来,宣传声势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典型,有些效应是我们起初就想达到的,而有些效应则是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