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制作标题,是一项艰苦的思想劳动,这里面大有学问。我们在制作标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捉住“新闻眼”。所谓“新闻眼”,就是指一篇新闻报道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它或者是最新鲜的,或者是最重要的,或者是鲜为人知的,或者是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如果捉住了“新闻眼”,标题就有了新闻性,就能吸引读者。试举一例:  相似文献   
12.
多写进程式报道(也称进行式报道),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中灼热门话题之一.提倡多写进程式报道,其好处较多。第一,便于反映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客观事物无不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报道和反映这种不断变动着的事物,正是进程式报道的一个主要特征。1987年8月11日,轻工业部宣布:当年12月中旬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第一届轻工劣质产品展销会”,从即日起向消费者征集劣质产品。展出后的劣质产品将由生产厂家收购回去,作为提高产品质  相似文献   
13.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留有余地,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具有实事求是态度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人们的主观认识往往不那么容易符合客观实际。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相吻合的事是常有的。有鉴于此,我们采编新闻报道,宜留有一定的余地。以我之见,至少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宜留有余地:第一,在报道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时,宜提倡留有余地。一个先进单位,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侯,先进单位的落后面,被其成绩掩盖起来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一个先进人物也是如此,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可能是完人。宣传报道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是我们报纸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我们报道他们的事迹,如果不留余地,讲过头话,那就会使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处于为难和被动的地  相似文献   
15.
夜班编辑,到了紧要时刻,就象在前线作战似的,遇事需要当机立断。一篇稿子登或是不登?在某种情况下,判断的时间是很短促的,有的甚至在两三分钟内就要确定下来。说登,就得赶紧拼上版面,因为距离压纸型、上机印刷的时间不远了,说不登,就得赶紧抽下来,换用别的稿子。可不能犹豫不决,耽搁时间。当机立断,可以说是夜班编辑的一种职业修养。一篇稿子在大样上删不刪,改不改?夜班编辑有时候也得当机立断。一般地说,检查编辑在阅看大样时,要尽量少改动,以利于保证报纸的开印时间,力求  相似文献   
16.
沈阳日报今年4月15日在一版显著地位,向读者公布了1985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这家报纸自1983年以来,每年4月向读者公布一次一年度的失实报道,这反映了他们严肃认真办报的态度和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决心。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件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7.
台湾1993年高中第三届数学竞赛决赛第一试第一题是: 设M为圆弧AB上的中点,C为AMB上异于M的点,且AC>BC,并设D为自M所作AC的垂线的垂足。试证:AD=DC+BC。  相似文献   
18.
对比报道中的对比,并非竖比,而是横比,即:这一个单位和那一个单位对比,这里若干单位和那里若干单位对比,这一个部门和那一个部门对比,这个人和那个人对比,这几个人和那几个人对比。  相似文献   
19.
“谨小慎微”这个词,现在似属贬义,多指对于细小的事情过分谨慎,以致流于畏缩。其实“谨小慎微”在古代却是个褒义词。谨小慎微,本作“敬小慎微”。《淮南子的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谓用谨慎的态度对待细小的问题,以防造成较大的错误或损失。对一般人而言,是否适用谨小慎微,本人不敢妄作评论。而对报纸编辑来说,我觉得用得上“谨小慎  相似文献   
20.
杭州的秋天是艳丽的。高爽的晴空,绚烂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冠西同志的家座落在西子湖畔的一条深巷里。我去访问他时,庭院里的几株老桂树正散发着醉人的香气。冠西同志从四十年代初编《战旗报》、《大众日报》起,到今年止,在新闻工作这块“园地”里耕耘了整整四十五年。现在,他还担任着浙江省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