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战士报道员宣柏林入伍3年来,已经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0多篇。去年11月,他荣立了第三次三等功。宣柏林1983年11月从浙江肖山入伍。在部队领导的关心和新闻干事的帮助下,他担任了战士业余报道员。他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新闻业务书籍,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抓角度的能力和新闻写作水平。一次,他到兄弟连队采  相似文献   
82.
夜班编辑在晚上工作,往往会临时冒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一时找不到当事人(有关的白班编辑和记者)的情况下,为了不误报纸的开印时间,夜班编辑不得已而用消极办法临时处置。实践证明,消极办法中有积极因素,只要适用得当,在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3.
言毋过其实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毛病是:言过其实。新闻报道言过其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对党报的威信,有着严重的危害。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用善良的词句来掩饰不愉快的现实,对无产阶级的事业来说,对劳  相似文献   
84.
《这里的农户种粮积极性为啥这样高?——东阳市寀卢村调查》 (刊于1997年4月10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是一篇既提出问题、又回答问题的调查报告,是一篇切中肯綮、为上上下下所关注的调查报告,是一篇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是一篇文字简洁、明快、生动,且又令人耐读的调查报告。 这篇调查报告见报后,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表扬和好评,也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的称赞和欢迎。 这篇调查报告是由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傅上伦、农村经济部主任李良、记者孙劼人合作采写的。这篇调查报告是他们深入农村调查,知上、知下、知特点的产物。 知上,对我们办报人员来说,就是知道上面精  相似文献   
85.
目击新闻,就是通过记者、通讯员的眼睛,去反映那种稍纵即逝、不会重视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景象。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是用形象表达的一种新闻报道,让读者也能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记者、通讯员所目睹的情景。目击新闻和现场见闻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共同点,一是都讲究时效性和新闻性,二是都强调采写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但两者也存在着差异点。去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采访现场见闻,要求采写者把眼、耳、鼻、舌、身、心全用上。对目击新闻的采写者来说,虽然也有这般要求,但它毕竟侧重于目击,稿件内容也侧重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这是其一。其二,目击新闻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86.
悬念,是指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新闻报道要不要设置悬念呢?我以为,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不仅需要,而且应该提倡。设置悬念,能像吸铁石似地抓住读者的心。请看外国记者写的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87.
有人说,做标题就是画龙点睛。这话很有道理。画龙难,点睛更不易。点睛点得好,能给新闻增添丰采。我们当报纸编辑的,对制作标题是相当重视的。有一回,我们收到一篇通讯员来稿,内容是讲近两年来,浙江省城乡重视发展社会服务性事业的事,内容写得不错,但标题却相当平淡: 发展第三产业方便群众生活(肩题) 我省城乡商业服务网点有较大发展(主题) 看了这个标题,觉得索然寡味。我思考着怎样把它改得引入爱看一点。我在重读稿件内容时,淹没在稿件中间部分的“组织没事干的人,去干没人干的事”这句群众语言,眼睛顿时一亮,目光便在这里停  相似文献   
88.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