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林长华 《垂钓》2009,(2):66-67
吃龙虾,赏奇观,谈趣闻,你可以在龙虾身上体味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62.
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与在台湾的亲戚侃起台湾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  相似文献   
63.
在台湾海峡西岸的沿海地区,生长着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台湾相思”。它与红豆形态迥异,却别有一番独特的魅力,深得海峡两岸同胞宠爱,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每年清明节期间,两岸离散亲人种相思、寄相思、话相思、写相思、咏相思,简直形成一种独特的相思文化!  相似文献   
64.
林长华 《寻根》2020,(2):44-48
日前,福建东山岛密友朱先生通过微信发来民国时期他母亲和祖母在新加坡谋生的“大字”照片。笔者随即前往东山岛宅山村采访朱先生的母亲——出生于1926年的归侨谢美英,聆听她的“过番”往事。老人年龄虽高,视力、听力、记忆力却俱佳。她说,“大字”是过去东山岛华侨对护照的俗称,当年东山岛华侨就是用这种“大字”往返新加坡的。“这本‘大字’是1942年年初我母亲何白玉从新加坡回国时带来的。我也有一本,姓氏被写错了。”  相似文献   
65.
林长华 《知识窗》2010,(10):46-46
蜡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照明之外,每逢喜庆、逢年过节屡屡要把它派上用场。即使在科技发达、电力资源丰富的今天,蜡烛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使用蜡烛已有悠久历史。《西京杂记》中记载,在汉朝的时候,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就有200枚蜜烛。蜜烛可以说是蜡烛的前身,在当时是很昂贵的。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的应用比较普遍,但主要是在贵族人家。到了唐朝,晋州上贡的时候,贡品当中也有蜡烛,说明那个时候的蜡烛还是比较珍贵的。宋代时,人们在蜡烛上绘画龙风花鸟之类的吉祥图案,描金绘彩,给家居环境烘托出一种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66.
乌龙钻白玉     
林长华 《垂钓》2009,(1):58-59
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故乡》里,描写了闰土抓海边跳鱼的情景,那黑不溜秋、潮落而跳的“跳跳鱼”模样怪异,着实招人喜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海边滩涂上,栖息着大量鲁迅笔下活蹦乱跳的“跳跳鱼”,人们按它的生活习性,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泥猴”。泥猴体态扁圆,鱼身长10厘米~17厘米,背部苍黑,腹灰白,全身布满花斑,头部凸出一对机灵的眼睛,活像两粒转动灵活的滚珠,  相似文献   
67.
林长华  宋存颖 《垂钓》2009,(5):52-53
记不起哪位文人写过这样一首咏黄花鱼的诗:“东篱采菊未须夸,欲遣春情向酒家。河争桃红柳绿日,嘉鱼偏自号黄花。”从诗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黄花鱼的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68.
趣话带鱼     
林长华 《垂钓》2009,(9):52-53
带鱼因外形酷似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东南亚一些沿海地区称之为“大刀鱼”。它的形状奇特,体宽只有体长的十三分之一;长相狰狞,头部顿像鳄鱼,满口利齿,习性也像鳄鱼那样凶残贪食。方言相同的闽南和台湾人习惯称之为“白鱼”。《闽中海错疏》中载:“它因狭长而侧扁如带,故称白带鱼。全身银白色,熠熠发光,又称白鱼。”清代《闽杂记》中载:“带鱼以形似带,故名……。”清代胡世安著的《异鱼赞闰集》将带鱼比喻为西王母侍女的腰带。清初诗人宋琬的《带鱼》诗则赞道:“银花烂漫委银筐,锦带吴钩总擅场。千载专诸留侠骨,至今匕箸尚飞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