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查1997年日记,12月1日:"北京。上午10时到人民日报社,见李辉及《讽刺与幽默》编辑夏某,谈《老漫画》设想。中午与姜德明先生一起吃饭,饭后去他家小坐,看他的藏书,其中有二三十年代的漫画书。下午同冯雷去范用先生  相似文献   
12.
范用先生有个习惯,凡他喜欢的书,总是自己动手设计封面,或提出明确的意见(比如画出铅笔草图、标出颜色),然后交给美编制作。而这样做出来的封面,他都会留下一份整张的,未裁切的大样,贴在硬纸板上保存。久而久之,就  相似文献   
13.
一、尊重作者 如果问,哪两种人最容易成为朋友,从职业的角度看,我认为就是编辑和作者了。这是因为,编辑和作者目标一致,他们是共同完成一本书的亲密伙伴。这也是做编辑最大的乐趣——整日与一些有识之士、有德之君打交道,并且一字一句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相交流,会有多大收益啊!但是,也有作者十分反感编辑的情况。编辑所要加工的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所以要分外谨慎认真,概括地说,就是尊重作者。  相似文献   
14.
范先生     
范用先生,三联人都叫他范老板。我来三联晚,改不了认识他时的称呼,叫范先生。都说范老板脾气大,剋起人来不留情面。我认识的范先生却慈眉善目,个子不高,很瘦,花白的头发总是乱蓬蓬的,戴一副深色框的大眼镜,看去有点调皮。  相似文献   
15.
正记得是2005年底,范用先生交给我一页"范用编著书目",嘱我印在即将出版的《叶雨书衣》的后勒口上。他还分别标注了排印时的字体和字号。书目所列共十二种,其中《我爱穆源》《泥土脚印》《泥土脚印(续编)》等三种署名"范用著",《战斗在白区》《漫画范用》《郑超麟回忆录》《买书琐记》《文人饮食谭》《爱看书的广告》《存牍辑览》等七种署名"范用编",《莎士比亚画册》署名"范用、葛一虹编",《叶雨书衣》署名"范用作"。其实还有一本《晚翠文谈新编》,不知为  相似文献   
16.
现在看,鲁迅时代应当算作一个“大时代”,出版业的兴盛就是一个证明。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闭上千年的中国,于是在上海、北京几乎一夜间出现了数不清的出版社和杂志。艺术家、作家、学者的才情可以任意挥洒,进发出惊人的创造能量。短短一二十年间,中国的创作和出版已经迫近世界潮头,各种流派、风格花样翻新,某些方面,比如漫画,据称达到当时世界顶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书中的印记     
早年买书,十分金贵.每本书扉页上,认真写下购买地点和日期,盖上图章.有时还随手记录一二杂感,如"欣喜得之"、"时大雨"之类,留下当时的印记.这其实是许多爱书人的习惯.我还曾学鲁迅,把每月得到的书(买的和别人送的)列出账目,记入日记.但这些习惯,现在早已放弃了.  相似文献   
18.
人的许多习惯和爱好是特殊环境造成的。“文革”开始那年,我十三岁。学校闹革命.不上课.在家闲居.百无聊赖,惟有读书——当时中学里的图书馆都被“破四旧”了,书大量流散到学生手中——这是那时住在楼群中的城市孩子们惟一的“文化娱乐”。读小说、武侠、侦探(如《七侠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读爱情,读人物传奇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尔乔     
许多年前就买过尔乔为外国格言插画的书,足有厚厚几大本。起初以为他是个外国画家,后来知道是东北的一位年轻医生,绘画只是他业余的爱好。他是个医生,竟然治不了自己的病,四十多岁就走了,留下数不清的,画在医院处方纸背面的画。现在看他最后  相似文献   
20.
放船     
3月.夜晚和清晨仍旧很冷。海上彻夜刮着暴风。偶尔醒来,风的呼号、海的涛响击打着窗户.震撼着房屋,令人难以入睡。黎明时分,风暴才渐渐停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