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43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41.
多样性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校分类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基本途径。虽然国内外在高教体系建设、高校分类框架等方面已有众多的研究和实践,但高校分类问题依然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高校分类发展则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从人才培养入手,结合创新—产业—产品链条,兼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将高校分为“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职业型”基本类别。教育评价应结合共性标准、核心差异和创新需要,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创特色、重内涵、上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742.
自21世纪以来,“学情研究”范式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主题演变、知识基础和代表性研究,发现相关研究从翻译借鉴国外的学情调查工具、学生学习发展理论等“器”的层面,到立足中国问题,探索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尝试构建本土理论“道”的层面,出现了由“器”及“道”的升华。具体表现为研究主题由点及面,围绕“学习投入”核心热点,从单一行为观向整合观视角转换,形成了学习过程、结果及院校对策三大主题聚类。知识基础由弱到强,研究思路从描述学情现状到揭示作用机制;虽然西方学习理论依旧占主导地位,但本土研究有所突破。重要的代表性成果由表及里、由粗到细、从学理到实践,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现状分析到解释中国问题,解密不同类型、年级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关注院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要继续突破旧有范式,扎根中国教育情境,丰富中国大学生成长的理论解释;并秉持研究为实践服务的初心,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科学成果反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